跛足

bǒ zú [ bo zu]
注音 ㄅㄛˇ ㄗㄨ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脚残废或有疾病,以致行走功能不健全。

词语解释

  1. 瘸腿。

    汉 焦赣 《易林·既济之益》:“跛足息肩,有所忌难。”《新唐书·王思礼传》:“ 思礼 坠马,蹇甚。 翰 ( 哥舒翰 )谓监军 李大宜 曰:‘ 思礼 跛足,尚欲何之?’俄加 金城郡 太守。”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江湖巨盗》:“ 嘉靖 甲辰,有方士居 万安 太平寺 中,短髮束铁圈,跛足执拐以行。”

  2. 特指 战国 赵 平原君 邻家一跛人。其人蹒跚行汲, 平原君 美人居楼上见而笑之。跛者及 平原君 门客怒, 平原君 终斩美人以谢。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明 冯梦龙 《女丈夫·越府献策》:“倘有豪杰,我自能识认,正是跛足原堪笑,重瞳我自明。”

引证解释

⒈ 瘸腿。

汉焦赣《易林·既济之益》:“跛足息肩,有所忌难。”
《新唐书·王思礼传》:“思礼坠马,蹇甚。 翰(哥舒翰 )谓监军李大宜曰:‘ 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清褚人穫《坚瓠七集·江湖巨盗》:“嘉靖甲辰,有方士居万安太平寺中,短髮束铁圈,跛足执拐以行。”

⒉ 特指战国赵平原君邻家一跛人。其人蹒跚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见而笑之。跛者及平原君门客怒, 平原君终斩美人以谢。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明冯梦龙《女丈夫·越府献策》:“倘有豪杰,我自能识认,正是跛足原堪笑,重瞳我自明。”

跛足的国语词典

脚残废或有疾病,以致行走功能不健全。

跛足的网络释义

跛足

  • 腿或脚有残疾
  • 走起路来身体左右摇晃;一颠一跛|跛足。
  • 跛子:腿或脚有毛病走路身体不平衡;瘸子:不要嘲笑跛子。
  • 跛足的翻译

    英语: lame
    德语: lahm, lähmen
    法语: boiteux

    跛足造句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人歧途的人。
    在“友情出演”名单中,刘威饰跛足道士,刘金山饰癞头和尚,周野芒饰甄士隐,刘仪伟饰门子,英达饰冷子兴。
    舞动着的流水啊,在你途中的泥沙,正乞求你的歌声,你的舞蹈呢!你是否肯背负跛足的泥沙向前奔腾?源自泰戈尔。
    哗啦一下子百姓自动分开,就见一独眼、跛足、白藤冠、青懒衣,脚下穿木履的怪老头孤零零站在那里。
    她说这是酢了几年的旱鸭肉,鸭肉都融在米粉里去了。我忽想到一句俗语:儿子留给父母吃的只留一昼,父母留给儿子吃的要留臭!确实如此!也是跛足道人说的不错,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沈博爱。
    反复受伤或治疗不当可导致长期跛足。
    他的跛足是去年一次车祸所致的结果。
    铁拐李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蓬头垢面,袒腹跛足。
    此时你可以是个怨妇,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地发泄,你可以是个痴心汉跛足披发疯疯癫癫,你也可以像个淑女,和风细雨诉说一段缠绵。
    徐文峰又在后堂屋将一块大红帆布围成一个小室,穿好短身的黑色裙式道袍,一手执长柄大刀,一手执铁环单面鼓,装跛足人,骑上假虎,装腔作势一会后,进入小室。
    说时迟那时快,跛足的老鼠一把抓住宝贵的法宝。
    却在青春期被冷峰击中了腰,所以我有点跛足。
    阿佛洛狄忒被许配与跛足的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
    他们通过移植腱使跛足的人能行走。
    她闪身在旁窃听,隐约听到那些乞丐愤然叫嚷,说给一个跛足丫头用弯刀掷中了肩头。
    数年前一跛足道人经过,以大法点化,脱变人形,雪肤花貌,是一妙龄少女,前番道人将她带入朝歌城,令她在此静候时机,道人自去了。
    舞动着的流水啊,在你途中的流沙,正求乞你的歌声,你的舞蹈呢!你是否肯背负跛足的泥沙向前奔腾?
    凯文痛斥乔只是一个跛足呆板的畅销品,甚至大放厥词说自己“随随便便找份工作都比你站的直”。

    汉字详情

    [bo]
    部首: 717
    笔画: 12
    五笔: KHHC
    五行:
    仓颉: RMDHE
    四角: 641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皮声。本义:瘸,腿或脚有毛病)同本义

    跛,行不正也。——《说文》

    立毋跛。——《礼记·典礼上》

    眇能视,跛能履。——《易·履卦》

    此独以跛之故。——《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跛足(脚残废有病。同跛脚、瘸腿);跛蹇(一脚残废);跛蹩(跛行);跛蹶(失足跌倒)

    名词

    (1) 瘸腿的人

    盲跛不能讲,死亡在迟速。——梅尧臣《田家语》

    (2) 又如:眇跛(瞎子与瘸子)

    英文翻译

    lame

    方言集汇

    ◎ 粤语:bai1 bei3 bo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ai1 [bai2] [台湾四县腔] bai1 [bai2] [沙头角腔] bai1 [梅县腔] bai1 [东莞腔] bai1 [客英字典] bai1 bai2 [客语拼音字汇] bai1 [宝安腔] bai1
    ◎ 潮州话:po2 [饶平、揭阳、潮阳]pu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四果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火戈一合上聲合口一等puɑpuax/puaa
    [zu]
    部首: 717
    笔画: 7
    五笔: KHU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R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zu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句去聲合口三等tsĭucyoh/zi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