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见“ 跌宕不羈 ”。
引证解释
⒈ 见“跌宕不羈”。
跌宕不覊的网络释义
跌宕不覊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失声。本义:失足摔倒)
(2) 同本义
失蹑曰跌。——《通俗文》
跌而不振。——《汉书·晁错传》。注:“足失据也。”
若跌而据。——《淮南子·缪称》
(3) 又如:他跌伤了;跌磕(挫折,栽筋斗);跌翻(跌倒,摔倒);跌跌滚滚(跌交打滚的样子);跌跌爬爬(连跌带爬);跌坐(身体迅速坐下)
(4) 失足。喻指犯过失
一跌将赤吾之族。——《汉书·扬雄传》
(5) 又如:跌磕(受到挫折);跌磕蹭蹬(倒霉;不顺利);跌失(闪失);跌蹼(喻指挫折和灾难)
(6) 落,降低 。如:跌坡(陷落的坡岸);跌课(算卦,占卜)
(7) 快走 。如:跌蹄(快步行走,赶路);跌跌(疾行)
(8) 跺脚,用脚踩踏 。如:跌窨(顿足忍气);跌脚绊手(牵制 ;阻碍)
形容词
(1) 在文字上故作顿挫,在言语间,故作波折 。如:跌荡放言(不受拘束,放肆谈论)
(2) 放荡不羁
肆者何?跌也。——《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
(3) 行步不稳 。如:跌蹶(跌跌撞撞);跌退(踉跄倒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iet7 [梅县腔] diet7 [海陆丰腔] diet7 [客语拼音字汇] diad5 [客英字典] diet7 [台湾四县腔] diet7 [宝安腔] det7 [东莞腔] det7 [陆丰腔] tia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姪 | 徒結 | 定 | 屑開 | 入聲 | 屑 | 開口四等 | 先 | 山 | det | dʰie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洞穴;洞屋
宕,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声。——《说文》。按,字从宀,洞屋当为本训。洞屋者,四围无障蔽之谓。
(2) 引申为空旷或昏暗。如:宕冥(辽阔无垠的天空;迟钝昏昧)
(3) 坑洼 。如:宕户(采石矿的工人);宕匠(采石工)
动词
(1) 穿过;通过
邗子寻犬,宕入仙穴。——《列仙传》
(2) 引申为流荡;游荡
回过曰宕。——《通俗文》
长狄兄弟三人佚宕中国。——《谷梁传·文公十一年》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曹植《怨歌行》
(3) 又如:宕子(荡子。到处流浪的人);宕宕(无定止的样子);宕落(流动而富于变化)
(4) 放纵,不受约束
性豪宕,不拘细行。——《金史·姬汝作传》
(5) 又如:宕往(豪爽不羁);宕迈(放逸豪爽)
(6) 耷拉着;悬挂 。如:宽皮宕肉
(7) 拖延 。如:不许宕过年;宕挨,宕延(拖延);宕账(悬欠未还的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tong5 [梅县腔] tong5 [东莞腔] tong5 [客语拼音字汇] tong4 [台湾四县腔] tong5 [客英字典] tong5 [海陆丰腔] tong5
◎ 潮州话:多安6(但)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宕 | 徒浪 | 定 | 唐開 | 去聲 | 漾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dʰɑŋ | dangh/danq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