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足

qí zú [ qi zu]

词语释义

1.踮起脚跟。 2.喻盼望,期望。 3.举足。比喻时间短。 4.一足独立。

词语解释

  1. 踮起脚跟。

    《诗·卫风·河广》“跂予望之” 汉 郑玄 笺:“跂足则可以望见之。”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板籍等事札子》:“今论次已定,宣布有期,四方顒顒,跂足而望。” 清 陈天华 《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立在后者,为前者所蔽,跂足而望。”

  2. 喻盼望,期望。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投躯不愆於羽檄,跂足惟俟於牙璋。”

  3. 举足。比喻时间短。

    《新唐书·郭孝恪传》:“ 孝恪 上謁 秦王 ,进计曰:‘ 王世充 力竭计穷,其面缚可跂足待。’”《新唐书·宋申锡传》:“宦官 马存亮 争曰:‘谋反者独 申锡 耳,当召南司会议,不然,京师跂足乱矣。’”

  4. 一足独立。

    清 曹寅 《闻静夫伤臂口占二诗慰之》之二:“流观山海后,跂足咏 荆軻 。” 柴萼 《梵天庐丛录·新安四巧工》:“尝仿 汉 制作雁足鐙,其烛座鹤形跂足,高数尺许,独立不仆。”

引证解释

踮起脚跟。

《诗·卫风·河广》“跂予望之” 汉郑玄笺:“跂足则可以望见之。” 宋曾巩《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板籍等事札子》:“今论次已定,宣布有期,四方顒顒,跂足而望。” 清陈天华《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立在后者,为前者所蔽,跂足而望。”

喻盼望,期望。

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投躯不愆於羽檄,跂足惟俟於牙璋。”

举足。比喻时间短。

《新唐书·郭孝恪传》:“ 孝恪上謁秦王 ,进计曰:‘ 王世充力竭计穷,其面缚可跂足待。’”《新唐书·宋申锡传》:“宦官马存亮争曰:‘谋反者独申锡耳,当召南司会议,不然,京师跂足乱矣。’”

一足独立。

清曹寅《闻静夫伤臂口占二诗慰之》之二:“流观山海后,跂足咏荆軻 。” 柴萼《梵天庐丛录·新安四巧工》:“尝仿汉制作雁足鐙,其烛座鹤形跂足,高数尺许,独立不仆。”

跂足的网络释义

跂足

  • 跂足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í zú,是指踮起脚跟;喻盼望,期望。
  • 汉字详情

    qí,qǐ [qi]
    部首: 717
    笔画: 11
    五笔: KHFC
    仓颉: RMJE
    四角: 641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足,支声。本义:多出的脚趾)

    (2) 同本义

    跂,足多指也。——《说文》

    而枝者不为跂。——《庄子·骈拇》

    (3) 又如:跂骨(脚跟骨,胫骨前垂的部分)

    (4) 通“歧”。分叉

    夫挟依于跋躍之术。——《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犹龃龉,不正之道也。”

    (5) 又如:跂趋(不同的趋向);跂途(歧路)

    (6) 另见

    动词

    (1) 抬起脚后跟站着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谓跂足违俗而恣其志意,亦谓跂足自高而訾毁于人。”

    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

    (2) 又如:跂望(举起脚跟远望);跂踵(举起脚跟远望);跂予望之(举起脚跟远望)

    (3) 盼望;向往;企求

    日夜跂而望归。——《史记·高祖纪》

    (4)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钦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

    (5) 另见

    英文翻译

    creeping, craw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ke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1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 潮州话:gi1 kia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
    [zu]
    部首: 717
    笔画: 7
    五笔: KHU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R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zu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句去聲合口三等tsĭucyoh/zi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