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读

fū dú [ fu du]
繁体 趺讀
注音 ㄈㄨ ㄉㄨˊ

词语释义

佛教语。谓僧尼趺坐诵经。

词语解释

  1. 佛教语。谓僧尼趺坐诵经。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致其沙门比丘,比比厥跡,以为拜唱、趺读、丛谈、聚听之凑。”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僧尼趺坐诵经。

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致其沙门比丘,比比厥跡,以为拜唱、趺读、丛谈、聚听之凑。”

趺读的网络释义

趺读

  • 趺读,汉语词语,拼音是fū dú,释义是僧尼趺坐诵经。
  • 汉字详情

    [fu]
    部首: 717
    笔画: 11
    五笔: KHFW
    五行:
    仓颉: RMQO
    四角: 651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跗”。脚背

    摩趺,攘臂以游其间。——欧阳修《送方希则序》

    (2) 又如:趺踝(脚背和踝骨。指趺坐)

    (3) 同“跗”

    (4) 脚

    昧爽窗前,双趺独立。——《刻兵略纂闻述》

    (5) 又如:趺迹(脚)

    (6) 山脚

    桥在山趺之次,故流颇急。——清· 平云《孤儿记》

    (7) 花萼 。如:趺萼(花的萼片)

    (8) 足迹

    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宋史》

    (9) 碑下的石座

    趺上不得过四尺。——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

    (10) 又如:趺坐(石碑底座。也作趺座);趺莲(莲座);螭首龟趺。又指器物的底座。如:趺架(放置物件的座架)

    动词

    两足交叠而坐 。如:跌坐(盘腿而坐);趺足(脚心朝上、脚背朝下盘起腿来);趺跏(双足交叠而坐)

    英文翻译

    sit cross-legged; back of the foo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1 [海陆丰腔]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梅县腔] f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甫無平聲合口三等pyo/piupĭu
    dú,dòu [du,dou]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FN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JNK
    四角: 34784

    详细解释

    dòu

    名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2)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3)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4) 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邯郸淳《笑林》

    (5)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风格);读过(读毕);读杂志;审读(审查阅读)

    (6) 说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

    号而读之也。——《庄子·则阳》

    (7) 上学 。如:读大学;走读;半工半读

    名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 dòu

    英文翻译

    read, study; pron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du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