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共

zú gòng [ zu gong]
注音 ㄗㄨˊ ㄍㄨㄥˋ

词语释义

亦作'足共'。 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

词语解释

  1. 见“ 足恭 ”。

引证解释

⒈ 见“足恭”。

汉字详情

[zu]
部首: 717
笔画: 7
五笔: KHU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R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zu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句去聲合口三等tsĭucyoh/ziuh
gòng,gōng [gong]
部首: 201
笔画: 6
五笔: AWU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C
四角: 44801

详细解释

gōng

动词

(1) 供奉

不共神祗。——《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

(2) 恭敬。通“恭”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3)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4) 供给;供应。通“供”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左传·隐公十一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三辅长无共张繇役之劳。——《汉书·成帝纪》

(5) 又如:共给(供给);共张(供应、置备);共待(备用);共具(用以摆设酒食的器具)

(6) 供职;奉职

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续资治通鉴》

(7) 姓。如:共华(春秋时人)

名词

(1) 古国名 。有两个。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 辉县

(2) 另见gòng

gòng


(1) (会意。从廿。本义:同)

(2) 共享,共用或共有

共,同也。——《说文》

惟喜康共。——《书·盘庚》

共帅时。——《礼记·内则》。注:“犹皆也。”

共其德也。——《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

臣有所与与。——《列子·说符》。注:“同也。”

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3) 又如:共名(共有的名称);共少(共享少许东西,谓上下同甘苦);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共害(共同承受祸患)

(4) 通“拱”( gǒng)

(5) 执持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诗·大雅·抑》

(6) 抱拳,拱手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

(7) 又如:退共(退后并抱拳的礼节);共手(拱手)

(8) 环绕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春秋繁露·观德》

(9) 通“供”( gòng)

(10) 奉献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诗·小雅·小明》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

(11) 又如:共贡(奉献贡物)

(12) 供给

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 共之。——《墨子·非攻下》

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汉书·循吏传》

(13) 又如:共羊(供给羊只);共费(供给经费)

(14) 通“恭”( gōng)。恭敬。有礼貌

公卑 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共己(自敬)

(16) 〈形〉 相同,一样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

副词

(1) 一同,一起

苏黄共阅一卷。——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共车(同乘一车);共权(共同掌权);共饷(共同享受);共奖(共同奖掖扶助)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总共;共计

对联、题名并篆刻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明· 魏学洢《核舟记》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水浒传》

(4) 又如:合共;拢共;统共;一共

名词

(1) 共产党的简称 。如:国共和谈;中共

(2) 通“宫”( gōng)。宫刑。古代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又称腐刑,为五刑之一

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荀子·正论》

介词

表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滕王阁序》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知闻,共汝筹画也。——清· 袁枚《祭妹文》


(1) 和,与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2) 另见 gōng

英文翻译

together with, all, total; to share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gung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ng5 giung3 [梅县腔] kiung5 [客语拼音字汇] kiung4 [客英字典] kiung5 giung1 giung3 [宝安腔] kiung3 [海陆丰腔] kiung6 giung3 [东莞腔] kiung3 [沙头角腔] kiung5 [陆丰腔] kiung6
◎ 潮州话:gang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九容平聲開口三等kĭwoŋkyung/kiv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