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趋之若鹜
(1) 趋:奔赴,归附。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成语辨析
趋之若鹜和“如蝇逐臭”有别:趋之若鹜所“趋”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事物;而且总是多数人;“如蝇逐臭”所“逐”的全是不好的事物;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一个人。
成语用法
趋之若鹜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引证解释
⒈ 像野鸭成群而往。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
引《孽海花》第二七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 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鶩呢!”
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附录沪报<制造说>》:“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鶩”
亦作“趋之如鶩。”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毕尚书宏奬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鶩。”
茅盾《脱险杂记》十:“在我们身后就有各种各样的摊贩。早上起来还没吃东西,自然大家趋之如鹜。”
趋之若鹜的国语词典
鹜,鸭。趋之若鹜指像成群的鸭子般跑过去。形容前往趋附者极多。
趋之若鹜的网络释义
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的翻译
趋之若鹜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qū
动词
(1) (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
(2) 同本义
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走而不趋。——《礼记·王藻》
帷薄之外不趋。——《礼记·曲礼》
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聊斋志异·促织》
步趋动作。——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趋蹑(快速尾随);趋行(急行;赶路);趋走(疾走);趋风(快走如风。比喻快步向前走或表示向对方致敬);趋趋(小步急行的样子);趋拜(急往拜见)
(4) 步,行走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趋趄(抬腿做出要走的架势);趋跄(步行快慢有节奏,合乎礼节);趋蹲(趋锵。行动整齐而有节奏)
(6) 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7) 又如:趋庭(称承受父亲教导);趋出(小步疾行退出。示恭敬);趋走(小步疾行,以示庄敬);趋进(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
(8) 奔赴;趋向
前者止,后者趋,辇乃止。——《韩非子·外储说下》
夜趋高邮。——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趋真州扬州。
尝趋百里外。——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前趋直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局势趋于稳定;大势所趋;趋前;售价已趋上升;趋跄(奔走侍奉);趋走(供差遣奔走;亦作仆役别名);趋厮(供差遣的童仆);趋世(奔走于世俗之事);趋赴(奔赴)
(10) 追赶,追逐 。如:趋时揽事(赶风头,管闲事);趋名(追求名声);趋求(追求);趋利(追求财利);趋就(追求)
(11) 归附 。如:趋教(恭敬求教;领教);趋事(趋奉);趋时(时髦);趋跄(趋奉献媚);趋枪(趋抢。趋奉献媚)
(12) 通“促”。催促
卫音趋数烦志。——《礼记·乐记》
使者驰传督趋。——《汉书·食货志上》
趋具食。——《汉书·酷吏咸宣传》
令趋销印。——《汉书·高帝纪》
若不趋降。
名词
(1) 志趣
言眇而趋深。——《论衡·定贤》
(2) 又如:趋尚(情趣;好尚)
(3) 节奏
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淮南子》。高诱注:“趋,投节也。”
cù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之 | 止而 | 章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tɕĭə | cji/tj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鸟,敄(
)声。本义:野鸭)(2) 同本义
鹜,野凫也。——《太平御览》引《说文》
庶人之挚匹。——《礼记·曲礼下》。疏引李巡:“凫,家鸭名;鹜,野鸭名。”
邹穆公有令,食凫鴈者必以粃。—— 贾谊《春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滕王阁序》
(3) 家鸭
寨中人又鹜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鹜列(如鸭排列成行);鹜舲(鹜形的小舟);鹜溏(大便水粪青黑如鸭粪的一种病症);鹜没(如鸭潜没水中)
动词
(1) 奔驰。通“鹜” 。如:鹜置(以马疾驰传递);鹜行(疾驰)
(2) 引申为追求 。如:好高鹜远;鹜新(求新)
(3) 游水
领水兵十余人,鹜水直抵南岸。——清· 吴趼人《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