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锅

qǐ guō [ qi guo]
繁体 起鍋
注音 ㄑ一ˇ ㄍㄨㄛ

词语释义

1.把炒煮好的食物从锅子里盛起来。 2.谓准备炊具上灶。

词语解释

  1. 把炒煮好的食物从锅子里盛起来。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七章:“等不到掌柜娘把饭起锅,便拖起那根长叶子烟竿,直向北门走去。”

  2. 谓准备炊具上灶。

    陆文夫 《队长的经验》:“ 凤英 见自己的办法不灵,便把围裙一系,忙着起锅下灶,滚起一杓水来。”

引证解释

⒈ 把炒煮好的食物从锅子里盛起来。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七章:“等不到掌柜娘把饭起锅,便拖起那根长叶子烟竿,直向北门走去。”

⒉ 谓准备炊具上灶。

陆文夫《队长的经验》:“凤英见自己的办法不灵,便把围裙一系,忙着起锅下灶,滚起一杓水来。”

起锅的网络释义

起锅

  • 起锅,读音qǐ guō,汉语词语,指把炒煮好的食物从锅子里盛起来;谓准备炊具上灶。
  • 起锅造句

    一早起锅,用虾子、比目鱼、猪背脊骨去熬制底汤。
    很快,秦载赓根据会上的部署,将“安吉团”扩编为同志军,挑选精壮,编伍训练,并且调集了铁匠,在苏码头设起厂子,点起锅炉,修造起义用的枪械。
    烧热锅,下油,将虾仁放入溜熟,起锅放碗中。
    饭桌上已经摆了两个菜,油淋茄子还没起锅,但祖孙二人却倒在了血泊中。
    炒锅留底油,下入葱末、姜末,加白糖、番茄酱、高汤、醋、盐,勾粉芡,放入蒜泥,打上明油,起锅浇在鱼身上即成。
    全麦粉除了色泽灰不溜丢之外,粘合性很差,直接用来包饺子的话估计起锅后十个里面至少要破上三四五个,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用蛋清和盐来解决。
    熬上个把小时,熬至鱼鳞片成残渍状、鱼皮几乎融化,汤色呈乳白之时,熄火,起锅,将稠汤滤进容器内,捞出姜末、蒜末等调料,然后将汤汁慢慢冷却。
    还有恰如其分的清水点缀,方能让苦瓜保持水灵,起锅前淋上几滴熟油,入口更滑,此时的苦瓜苦去甘来,竟有几分清甜的口感。
    这些材料被放在大铁锅内,用柴火加热,炒在一起,起锅后加上香滑的绿茶水、炒米等配料。
    等到持续不断,劈哩啪啦的声响渐渐减少时,立即起锅。
    起锅前,加入青椒,红尖椒,辣椒油翻炒半分钟。
    下捞好的豆角和茄条,加适量盐,少许白糖,翻匀,撒少许鸡精,白胡椒粉起锅即可。
    一块二两重的肉块下肚,墨冲立刻觉得身上突然又有了力气,当即从地上拾起一根干树枝拗断成两截当作筷子,飞快地夹起锅里的肉往嘴巴里送。
    广东人另有一法,是取大条魭鱼切段,或整条白鲫切几刀,鱼身下铺几条葱,撒少量姜丝,清蒸至熟起锅,表面撒上豆豉。
    一股香味,又把菜倒进锅里,抄起锅铲,不停地翻动着。等菜慢慢由白变黄,妈妈再倒入酱油、醋,撒上盐,接着用铲子翻动了几下,撒上白糖、味精,迅速把锅端下来,翻炒了几下,就出锅了。
    爆汁芡又叫玻璃芡,是在食材煮至九分熟时倒入芡汁,待汁液沸腾爆起时迅速翻炒食材,让食材均匀地裹上芡汁后即刻起锅。
    热锅烈火一煏,连汤带菜一煮,再下面条一煨,起锅时给一小勺胡椒粉,秃噜秃噜下肚,真是过日子的感觉。
    全过程不得有水,从牛肉干从水中捞出要控干水分,起锅后装入密封罐中,吃多少取多少,放置在阴凉处。
    先焯排骨,然后另起锅烧开水,放入排骨,等水开,再放入姜片煮沸,用勺子舀去表面的浮沫。
    赵开德的手是神奇的,什么样的铁锅,不管烂了几个口子,他补出来都平平展展,用起锅铲,一点不粘挂,就跟新的差不多。

    汉字详情

    [qi]
    部首: 716
    笔画: 10
    五笔: FH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ORU
    四角: 478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量词

    (1) 群;组 。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介词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副词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英文翻译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方言集汇

    ◎ 粤语:he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3 ki3 [客英字典] hi3 ki3 [台湾四县腔] hi3 ki3 [东莞腔] hi3 [沙头角腔] hi3 ki3 [宝安腔] hi3 [陆丰腔] hi3 [梅县腔] hi3 [客语拼音字汇] hi3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墟里上聲開口三等kʰĭəkhix/qiio
    guō [guo]
    部首: 506
    笔画: 12
    五笔: QKMW
    五行:
    仓颉: OPROB
    四角: 867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咼( kuā)声。本义:炊事用具,圆形中凹,多用铁制)

    (2) 同本义 。如:锅铲(炒菜用的铲子);锅底饭(锅巴);锅灰(锅底的烟灰);锅户(宋时以煮盐为业的人);铁锅;铝锅;火锅;汤锅;沙锅

    (3) 形状像锅的东西 。如:烟袋锅;锅烟子(锅灰);锅脐灰儿(锅灰);锅镬(方言。大虫);又指盛膏器。御者系于车旁备用

    (4) 车釭。即车轴外面的铁圈

    车釭,燕、 齐、 海、 岱之间谓之锅。——《方言》

    英文翻译

    cooking-pot, saucepan

    方言集汇

    ◎ 粤语:wo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