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

hè zhé zú [ he zhe zu]
注音 ㄏㄜˋ ㄓㄜˊ ㄗㄨˊ

词语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黑斤”、“赫斤”、“黑真”、“赫真”、“奇楞”等。4200余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和族杂居。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词语解释

  1. 中国 少数民族之一。史称“黑斤”、“赫斤”、“黑真”、“赫真”、“奇楞”等。4200馀人。分布在 黑龙江省 同江 、 饶河 等县沿江地带,和 汉 族杂居。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引证解释

⒈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黑斤”、“赫斤”、“黑真”、“赫真”、“奇楞”等。4200馀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和汉族杂居。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赫哲族的国语词典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人口成长起起落落,民国十九(1930)​年时约一千二百人,日据伪满时代,急速减少,濒临灭族。今约四千二百人。操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通用汉语文。原以鱼为主食,并以鱼皮为衣,后食犬肉、穿犬皮,现已衣布,但仍以渔、猎为主要生计,并兼营农业。信仰萨满教。

赫哲族的网络释义

赫哲族

  •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 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
  •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
  • 赫哲族的翻译

    英语: Hezhen ethnic group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德语: Hezhen
    法语: Hezhen

    赫哲族造句

    土著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和赫哲族,其他少数民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
    黑龙江以汉族为主,其他的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哈尔族、鲜卑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俄罗斯族。
    为赫哲族仅有的几位基督徒祷告,愿他们向人口不多的族人传福音。
    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使用桦树皮的历史很长,至今不同程度保留有桦树皮文化特征。
    赫哲人居住形式的变迁反映了赫哲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几千人的珞巴族、赫哲族、门巴族,在全国人大也都有其代表。
    三姓地区是黑龙江省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清代赫哲族农业最早兴起的地方。
    通过上述文字的描写,可以看出“天鹅舞”在赫哲族民间流传之久远,深受赫哲人的喜爱。
    吴福常曾在八岔和同江工作过,是赫哲族文化研究员。
    并论述“伊玛堪”在赫哲族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伊玛堪”创作的本质及口头文本的基本属性。
    我国的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本文为赫哲族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服务的宗旨。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有:赫哲族人口基数少,且居住分散;
    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赫哲族伦理道德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
    赫哲族是一个极为讲究伦理道德的民族,其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黑龙江省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族的“乌钦”、“摩苏昆”、“伊玛堪”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
    它既是赫哲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玛堪”是赫哲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渔猎民族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在第六部分主要探讨了族际通婚对赫哲族人口、语言文化、当地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汉字详情

    [he]
    部首: 703
    笔画: 14
    五笔: FOFO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CGLC
    四角: 442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二赤。火赤。本义:泛指赤色)

    (2) 红如火烧。亦泛指火红色

    赫,火赤貌。——《说文》

    赫如渥赭。——《诗·邶风·简兮》

    (3) 如: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赫赤赤(谓赤红如火);赫煌(赤色光明的样子)

    (4) 显耀

    以赫厥灵。——《诗·大雅·生民》

    (5) 又如: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赫剌剌(威武显赫的样子);赫耀(显赫)

    (6) 显盛

    赫赫楚国,而君临之。——《国语·楚语》

    (7) 又如:赫奕(光彩灿烂的样子);赫奕(显著盛大的样子);赫张(声势盛大的样子)

    (8) 炎热炽盛 。如:赫炎(大火燃烧的样子);赫晞(炎暑炽盛的样子)

    (9) 光明

    赫,明也。——《小尔雅·广诂》

    (10) 又如:赫戏(光明显盛的样子);赫曦(光明显盛的样子);赫焕(光华炫耀的样子);赫烁(明亮闪耀的样子)

    (11) 勃然大怒

    王赫斯怒。——《诗·大雅·皇矣》

    (12) 又如:赫咤(愤怒叹息);赫怒(愤怒);赫斯(帝王盛怒貌)

    动词

    (1) 恐吓

    反予来赫。——《诗·大雅·桑柔》

    (2) 又如:赫诈(恐吓诈骗)

    (3) 使感到惊奇、震骇或恐怖

    伐恩恃权,震赫中外。——《新唐书》

    (4) 分裂,支解

    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后汉书》

    名词

    (1) 姓。如:赫连(复姓)

    (2) 物理学名词赫兹的简称 。如:千赫

    英文翻译

    bright, radiant, glowing

    方言集汇

    ◎ 粤语:haak1 ha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et7 [客语拼音字汇] kiad5 [海陆丰腔] het7 [梅县腔] het8 [客英字典] het7 [陆丰腔] het7 [宝安腔] hak7 h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格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xɐkhrak/xeak
    zhé [zhe]
    部首: 319
    笔画: 10
    五笔: RR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LR
    四角: 526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折声。本义:聪明,有智慧) 同本义

    哲,知也。——《说文》。古文从三吉(嚞),字亦作喆。作悊

    哲,智也。——《尔雅》

    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哲夫成城,哲妇倾诚。——《诗·大雅·瞻卬》

    敷求哲人。——《书·伊训》

    或悊或谋。——《汉书·叙传》

    知人则哲,能官人。——《书·皋陶谟》

    (2) 又如: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子(贤明的人);哲艾(指明达的老人);哲母(贤明的母亲);哲匠(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哲明(贤明的宰相、辅臣);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思(精深敏捷的思虑);哲妇(多谋虑的妇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

    名词

    (1) 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书·大诰》

    (2) 又如:先哲;哲人其萎(哲人萎,哲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今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3) 哲学的简称 。如:文史哲

    (4) 对别人的尊称、敬称 。如:哲兄(对兄长的尊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言令兄,贤兄);哲昆(对他人之兄的敬称);哲嗣(敬称他人之子)

    英文翻译

    wise, sagacious; wise man, sage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at7 zet7 [梅县腔] zhat7 [客语拼音字汇] zad5 [客英字典] zhet7 [宝安腔] zet7 [海陆丰腔] zhat7 [东莞腔] z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列薛B開入聲開口三等仙Btriet/tyetţĭɛt
    [zu]
    部首: 409
    笔画: 11
    五笔: YTT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SOOK
    四角: 082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箭头)

    (2) 同本义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3) 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4) 又如:大族(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族氏(宗族姓氏);族正(清时聚族而居的地方;挑选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决本族事务,名为“族正”)

    (5) 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

    亡秦族矣。—— 汉· 贾谊《过秦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 王安石《伤仲永》

    繁衍之族。——清· 洪亮吉《治平篇》

    (6) 又如: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族姓(同姓的亲族;家族姓氏;世族大姓)

    (7) 民族 。如:汉族;回族;维吾尔族

    (8) 古代百家为一族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9) 又如:族长

    (10) 品类,种类

    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莫不族布。——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1) 动植物分类学中相当于亚群或子群,或在此之下,但经常次于亚科的单位;亦指不按分类学的自然群 。如:猫族;玫瑰族

    (12)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动词

    (1) 灭族。把 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族诛(族灭。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

    (3) 丛聚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4) 又如:族生(丛生);族居(群居;聚居);族云(凝聚的云气)

    形容词

    (1) 众多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2) 又如: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

    英文翻译

    a family clan, ethnic group, tribe

    方言集汇

    ◎ 粤语:zuk6
    ◎ 客家话:[东莞腔] cuk8 [陆丰腔] cuk8 [梅县腔] cuk8 [宝安腔] cuk8 [客英字典] cuk8 [台湾四县腔] cuk8 [客语拼音字汇] cug6 [海陆丰腔] cuk8 [沙头角腔] c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木屋一入聲開口一等dzʰukzuk/dz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