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留兀剌

chì liú wù là [chi liu wu la]
注音 ㄔˋ ㄌ一ㄡˊ ㄨ ㄌㄚˋ

词语释义

1.行走貌。

词语解释

  1. 行走貌。

    元 康进之 《黑旋风》第二折:“这田地上赤留兀剌那时节,甚么人绊我这一脚。”

引证解释

⒈ 行走貌。

元康进之《黑旋风》第二折:“这田地上赤留兀剌那时节,甚么人绊我这一脚。”

赤留兀剌的网络释义

赤留兀剌

  • 赤留兀剌,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行走貌。
  • 汉字详情

    chì [chi]
    部首: 703
    笔画: 7
    五笔: FO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LNC
    四角: 402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名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动词

    (1) 除掉,诛灭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英文翻译

    red; communist, 'red'; bare

    方言集汇

    ◎ 粤语:cek3 cik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k7 [梅县腔] chak7 [海陆丰腔] chak7 [客英字典] ch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陆丰腔] chak7 [东莞腔] cak7 [宝安腔] cak7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 潮州话:c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昌石昔開入聲開口三等chjek/tcektɕʰĭɛk
    部首: 521
    笔画: 10
    五笔: QYVL

    英文翻译

    stop, halt; stay, detain, keep
    wù,wū [wu,wu]
    部首: 209
    笔画: 3
    五笔: GQV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U
    四角: 10212

    详细解释

    (1) ——“兀秃” wūtu:同“乌涂” wūtu

    (2) 另见

    形容词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动词

    动摇,摇晃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副词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如:兀坐(端坐)

    代词

    (1) 这,那 。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姓

    (3) 另见

    英文翻译

    to cut off the feet

    方言集汇

    ◎ 粤语:ngat6
    ◎ 客家话:[梅县腔] ngut7 [海陆丰腔] ngut7 [客语拼音字汇] ngud5 [宝安腔] ngut7 [客英字典] ngut7 [台湾四县腔] ngut7
    ◎ 潮州话:温4,ug4(uk 旧时又音ngur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忽入聲合口一等nguotŋuət
    là,lá [la]
    部首: 208
    笔画: 9
    五笔: GKIJ
    五行:
    仓颉: DLLN
    四角: 529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割开;划开 。如:手剌破了

    (2) 另见

    形容词

    (1) (会意。从束,从刀。本义:乖戾;违背)

    (2) 同本义

    愎佷遂过曰剌。——《周书·谥法》

    不乖剌。——《礼记·礼运》注

    至少卿乃教以 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3) 又如:剌戾(违逆);剌谬(违背;悖谬)

    (4) 邋遢 。如:剌塔(剌搭,剌达,剌答。邋塔);剌塌醉(大醉;烂醉);剌撒(拉屎撒尿;也作“剌剌撒撒”。舒展,宽松)

    (5) 辣辣。形容燥热 。如:剌剌(也作“辣辣”。象声词。咬牙声)

    (6) 另见

    英文翻译

    slash, cut in two; contradict

    方言集汇

    ◎ 粤语:laat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at8 [海陆丰腔] lat8 [客语拼音字汇] la1 lad6 [台湾四县腔] lat8 [宝安腔] lat8 la1
    ◎ 潮州话:l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二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盧達入聲開口一等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