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棒

chì bàng [ chi bang]
注音 ㄔˋ ㄅㄤˋ

词语释义

赤色的棒。古代大官出行,前导仪仗中兵器之一。

词语解释

  1. 赤色的棒。古代大官出行,前导仪仗中兵器之一。

    《北齐书·王俨传》:“ 魏 氏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遥住车,去牛,顿軛於地,以待中丞过,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 唐 赵璘 《因话录·羽》:“时新造赤棒,头径数寸,固以筋漆,立之不仆,数五六当死矣。” 明 高启 《游侠篇》:“不畏赤棒吏,里閭自横行。” 清 桂馥 《札朴·赤棒》:“今督抚仪仗,皆有红杠,即古之赤棒也。”

引证解释

⒈ 赤色的棒。古代大官出行,前导仪仗中兵器之一。

《北齐书·王俨传》:“魏氏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遥住车,去牛,顿軛於地,以待中丞过,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
唐赵璘《因话录·羽》:“时新造赤棒,头径数寸,固以筋漆,立之不仆,数五六当死矣。”
明高启《游侠篇》:“不畏赤棒吏,里閭自横行。”
清桂馥《札朴·赤棒》:“今督抚仪仗,皆有红杠,即古之赤棒也。”

赤棒的国语词典

古代贵官出行时前导仪仗之一。

赤棒的网络释义

赤棒

  • 赤棒,赤色的棒。古代大官出行,前导仪仗中兵器之一。出自《北齐书·王俨传》。
  • 汉字详情

    chì [chi]
    部首: 703
    笔画: 7
    五笔: FO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LNC
    四角: 402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名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动词

    (1) 除掉,诛灭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英文翻译

    red; communist, 'red'; bare

    方言集汇

    ◎ 粤语:cek3 cik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k7 [梅县腔] chak7 [海陆丰腔] chak7 [客英字典] ch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陆丰腔] chak7 [东莞腔] cak7 [宝安腔] cak7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 潮州话:c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昌石昔開入聲開口三等chjek/tcektɕʰĭɛk
    bàng [bang]
    部首: 420
    笔画: 12
    五笔: SDWH
    五行:
    仓颉: DQKQ
    四角: 45958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奉声。本义:棍,杖)

    (2) 同本义

    人马逼战,刀不如棒。——《魏书·尔朱荣传》

    (3) 又如:棒糖;棍棒;棒打鸳鸯(以强硬手段,破坏他人的夫妇关系,或指阻挠男女的婚事)

    (4) 击球物 。如:垒球棒

    动词

    (1) 用棍棒打

    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北齐书·琅琊王(萧)俨传》

    (2) 又如:棒杀(用棍棒打死);棒毒(用棒毒打)

    形容词

    (1) 〈方〉∶好, 高。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 。如:字写得棒;功课棒;玉米长得真棒

    (2) 〈方〉∶肌肉发达的,强健有力的 。如:棒实(健壮);棒小伙子

    (3) 〈方〉∶坚硬的,不柔软的(多指食物) 。如:棒硬(坚硬)

    英文翻译

    stick, club, truncheon; hit

    方言集汇

    ◎ 粤语:paang5
    ◎ 客家话:[东莞腔] pen3 [宝安腔] pong3 pong5 [梅县腔] pong5 [海陆丰腔] pong5 pong3 [客英字典] pong3 [台湾四县腔] pong5 pong3 [客语拼音字汇] bung3 pa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步項上聲開口二等brungx/beonkbʰɔ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