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成语用法
赤壁鏖兵作主语、宾语;比喻经过艰苦奋斗取得胜利。
赤壁鏖兵的国语词典
鏖兵,双方战争激烈,死伤众多。赤壁鏖兵指汉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与曹操苦战,最后大破曹兵,形成三国鼎立的事。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三国演义.第四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后亦用以比喻历经艰苦奋战,终于获取胜利。也作「鏖兵赤壁」。
赤壁鏖兵的网络释义
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名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动词
(1) 除掉,诛灭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k7 [梅县腔] chak7 [海陆丰腔] chak7 [客英字典] ch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陆丰腔] chak7 [东莞腔] cak7 [宝安腔] cak7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 潮州话:c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尺 | 昌石 | 昌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chjek/tcek | tɕʰĭɛ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2) 同本义
壁,垣也。——《说文》
壁亦土也。——《风俗通》
观壁垒于北落兮。——张衡《思玄赋》
家徒四壁立。——《汉书·司马相如传》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壁有耳(指机密容易泄露,说话不可不慎。同“隔墙有耳”);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其宫室而坏孔子故居,在夹壁墙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凡数十卷,都是周时的古文写的,晋人称为科斗文。今《说文》中所收古文,大部分是依据壁中书);壁观(面壁;又指一意禅观,心如墙壁,一切妄想不能侵入)
(4) 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 。如:试管内壁;肌壁;腹壁;细胞壁
(5) 军营;军营的围墙
及楚击 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帝(刘邦)晨驰入 韩信、 张耳壁,夺之军。—— 汉· 班固《高帝纪上》
(6) 又如:壁死(死于营垒之中);壁门(军营大门)
(7) 陡峭的山崖
山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苦斋记》
(8) 又如:绝壁;峭壁;壁立千仞(形容山崖陡峻)
(9) 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七宿之一
(10) 边,面
一壁道与红娘:看哥哥行问汤药去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 又如:壁厢(边,旁)
动词
驻扎
魏王恐,使人出 晋鄙,留军壁 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biak7 [梅县腔] biak7 [东莞腔] biak7 [客英字典] biak7 [台湾四县腔] biak7 [客语拼音字汇] biag5 [海陆丰腔] biak7 [沙头角腔] biak7 [宝安腔] biak7
◎ 潮州话:b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壁 | 北激 | 幫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piek | pe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鏕声。本义:温器)
(2) 假借为熬。苦战。激烈战斗
合短兵,鏖皋兰下。——《汉书·霍去病传》。注:“谓苦击而多杀也。”
(3) 又如:鏖杀(杀尽所有的人而不留活口)
(4) 喧嚷,喧扰
市声鏖午枕。——黄庭坚《仁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au1 piau1 [台湾四县腔] au1 piau1 [客英字典] piau1 au1 [梅县腔] piau1 au1
◎ 潮州话: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soldier, troops
方言集汇◎ 粤语:bi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