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成语辨析
已;不能写作“己”。
成语用法
赞叹不已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赞叹不已的网络释义
赞叹不已
反义词
赞叹不已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进财货以求谒见)
(2) 同本义
赞,见也。——《说文》。按,玉帛雉羔雁之属皆贝类。贝者,佐见之具。
进见以见为礼也。——《说文》锴注
(3) 又如:赞谒(进见);赞献(进献祭品);赞见(进见)
(4) 导引
太史赞王,王敬从之。——《国语》
(5) 又如:赞引(引导);赞见(引见);赞谕(引导教谕)
(6) 辅佐,佐助
赞,佐也。——《小尔雅·广诂》
益赞于禹曰。——《书·大禹谟》
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仪礼·乡饮酒礼》
卿大夫赞君。——《礼记·明堂位》
子若能以忠信赞君。——《国语·晋语》
赞帷幄之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赞军校尉。(武官名,相当于参谋。)
(7) 又如:赞善(官名。唐始置,为太子属官,掌司从、辅佐);赞元理化(辅佐皇帝推行德化);赞翼(辅助);赞赞(努力帮助)
(8) 称颂;赞美
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心计交赞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9) 又如:赞拜(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的人在旁唱礼);盛赞(极力称赞);赞尚(看重别人的长处并加以称扬)
(10) 告诉;介绍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1) 明白
总百氏,赞篇章。——《汉书》
(12) 又如:赞阅(明察历练)
(13) 参与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
(14) 又如:赞议(参议);赞决(参与决策)
(15) 选拔
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礼记·月令》
名词
(1) 一种抒情文体,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 。如:天安门赞
(2) 对某人或某事(如对死者的品质和贡献)的赞颂 。如:像赞;赞评(史家的赞词与评论)
(3) 司仪
伊陟赞于巫咸。——《书·咸有一德》
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赞仪(司礼之人);赞撤(古代祭祀完毕,大祝帮助小祝撤去祭器)
(5) 姓
动词
(1) 称赞;颂扬
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后汉书》
下诏褒赞。——《三国志·许褚传》
(2) 又如:赞述(欣赏他人的美善而加以称扬)
(3) 辅佐,帮助
幽赞天地。——汉《白石神君碑》
幽赞神明。——汉《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赞拜王庭。——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名词
(1) 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如:像赞;小赞
(2) 佛经中佛教徒歌颂教主释迦牟尼及其他佛陀的文辞
是夜黄昏,僧徒礼赞,螺呗间作,渤海命军侯悉擒械之来。——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2) 同本义
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说文》
禽子再拜而叹。——《墨子·备梯》
戏而不叹。——《礼记·坊记》
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皆叹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默叹曰。——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婉贞微叹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叹借者之用。——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叹气嗐声(唉声叹气);叹恨(叹息抱恨);叹憾(叹息遗憾);叹笑(叹息讥笑);叹悔(叹息后悔);叹喟(叹息);叹嗟(叹息);叹想(叹息怀念);叹诧(叹息诧异);长叹;叹一口气
(4) 赞叹,赞美
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亟叹其技。——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叹重(赞叹敬重);叹奖(称赞奖励);叹嘻(赞叹);叹骇(赞叹骇异);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叹异(惊叹)
(6) 吟诵
叹,吟也。——《说文》
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文选·卢谌·览古诗》
一唱而三叹。——《礼记·乐记》
(7) 又如:叹诵(吟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词
(1) 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如:已乎(算了)
(5) 太 ——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3 [宝安腔] gi5 | ji1 [梅县腔] j3 [海陆丰腔] ri3 [i1] [客语拼音字汇] yi3 yi4 [东莞腔] ji3 cu5 [台湾四县腔] ji3 [i5] [陆丰腔] g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以 | 羊己 | 以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jix/jiio | jĭ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