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誓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负诺。违背誓诺。
明 冯梦龙 《情史·情报·王魁》:“ 英 曰:‘君轻恩薄义,负誓渝盟,使我至此。’”
引证解释
⒈ 犹负诺。违背誓诺。
引明冯梦龙《情史·情报·王魁》:“英曰:‘君轻恩薄义,负誓渝盟,使我至此。’”
负誓的网络释义
负誓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赔偿;补偿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形容词
(1) 小于零的 。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6 se5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5 [宝安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逝 | 時制 | 常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蟹 | 祭A | ʑĭɛi | zjed/zj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