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豺和野猪。两者均为凶残的兽类,因以比喻凶狠残暴的恶人。
《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方今六合未康,豺豕当道。” 张铣 注:“豺豕,喻乱贼也。” 前蜀 杜光庭 《都监将军周天醮词》:“况臣顷因扈卫,时属艰忧,豺豕欺天,雾霾蔽日。” 宋 黄庭坚 《金刀坑迎将家待追浆坑十馀户山农不至因题其壁》诗:“遂令五百里,化为豺豕墟。”
引证解释
⒈ 豺和野猪。两者均为凶残的兽类,因以比喻凶狠残暴的恶人。
引《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方今六合未康,豺豕当道。”
张铣注:“豺豕,喻乱贼也。”
前蜀杜光庭《都监将军周天醮词》:“况臣顷因扈卫,时属艰忧,豺豕欺天,雾霾蔽日。”
宋黄庭坚《金刀坑迎将家待追浆坑十馀户山农不至因题其壁》诗:“遂令五百里,化为豺豕墟。”
豺豕的网络释义
豺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豸(
),才声。从“豸”,表示与野兽有关。本义:野兽名。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 同本义豺,狼属,狗声。——《说文》。字亦作犲。
豺,狗足。——《尔雅》
豺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也。——《苍颉篇·解诂》
豺则祭兽。——《吕氏春秋·季秋》。注:“似狗而长毛,其色黄。
搏豺狼。——《史记·司马相如传》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2) 按,一种野犬,比狼小,毛色较黄,胆子也较狼小,有时夜间成群猎食,但多半是单独或成对出猎,主要吃腐肉或小动物(如家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ai2 sai1 [台湾四县腔] sai2 sai1 [沙头角腔] sai2 [客英字典] sai2 [东莞腔] cai2 [梅县腔] sai2 [宝安腔] sai2 [客语拼音字汇] sai2
◎ 潮州话:ca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豺 | 士皆 | 崇 | 皆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皆 | 蟹 | zrai/draei | dʒʰɐ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同本义
豕,彘也。——《说文》
六畜蕃息豚豕猪。——《急就篇》。颜注:“豕者,彘之总名也。”
有豕白蹢。——《诗·小雅·渐渐之石》
豕首纵目。——《楚辞·大招》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吕氏春秋·察传》
(2) 又如:豕心(豕贪食,用以比喻贪婪无厌之心);豕仙(战国时朔人献给燕昭王大豕,此豕年岁已有一百二十年,故称豕仙);豕牢(养猪的房舍);豕突(象野猪一样奔跑乱窜);豕首(猪头似的脸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i3 chi1 [宝安腔] ci3 ci1 [台湾四县腔] cih3 cih1 [客英字典] chi3 [陆丰腔] chi1 [梅县腔] chii3 chi3 [客语拼音字汇] ci1 ci4 si3
◎ 潮州话:s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弛 | 施是 | 書 | 支A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ɕĭe | sjex/sj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