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豺狼
(1) 豺和狼
(2) 比喻贪婪残忍的人
词语解释
豺与狼。皆凶兽。
《楚辞·招魂》:“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比喻凶残的恶人。
《东观汉记·阳球传》:“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鴟梟悉伏其辜。”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俯视 洛阳 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明 何景明 《述怀》诗:“豺狼满地无行路,戎马他乡有战尘。”《天安门诗抄·扬眉剑出鞘》:“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引证解释
⒈ 豺与狼。皆凶兽。
引《楚辞·招魂》:“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⒉ 比喻凶残的恶人。
引《东观汉记·阳球传》:“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鴟梟悉伏其辜。”
唐李白《古风》之十九:“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明何景明《述怀》诗:“豺狼满地无行路,戎马他乡有战尘。”
《天安门诗抄·扬眉剑出鞘》:“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豺狼的国语词典
豺和狼是两种贪狠残暴的野兽。比喻狠毒的恶人。
豺狼的翻译
近义词
豺狼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豸(
),才声。从“豸”,表示与野兽有关。本义:野兽名。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 同本义豺,狼属,狗声。——《说文》。字亦作犲。
豺,狗足。——《尔雅》
豺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也。——《苍颉篇·解诂》
豺则祭兽。——《吕氏春秋·季秋》。注:“似狗而长毛,其色黄。
搏豺狼。——《史记·司马相如传》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2) 按,一种野犬,比狼小,毛色较黄,胆子也较狼小,有时夜间成群猎食,但多半是单独或成对出猎,主要吃腐肉或小动物(如家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ai2 sai1 [台湾四县腔] sai2 sai1 [沙头角腔] sai2 [客英字典] sai2 [东莞腔] cai2 [梅县腔] sai2 [宝安腔] sai2 [客语拼音字汇] sai2
◎ 潮州话:ca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豺 | 士皆 | 崇 | 皆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皆 | 蟹 | zrai/draei | dʒʰɐ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2) 同本义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说文》
并驱从两狼兮。——《诗·齐风·还》
(3) 犬属的任何一种大型犬形哺乳动物,狡猾、贪婪,对牛、羊和猎兽造成极大损害,有时袭击人类,尤其在成群的时候。如:狼卜(相传狼必先卜方向,然后觅食);狼卜食(传说狼觅食,先卜方向);狼子(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狼毫(狼毛。或指用鼬鼠皮制成的毛笔);狼犬(狼和犬。亦称“狼狗”。一种外形如狼的狗。性凶猛,嗅觉灵敏);狼牙(狼的牙齿);狼虎(狼与虎;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4) 即俍人 。明代中叶至清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如:狼师(指俍人组成的军队);狼兵(明时称广西的“东蘭”、“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的兵)
(5) 星名。即天狼星 。如:狼弧(狼星和弧星);狼角(天狼星的芒角);狼星(星名)
(6) 姓
形容词
(1) 凶狠
狼,俍也。——《广雅》
秦国之俗贪狼。——《淮南子·要略》
狼戾不可止。——《淮南子·览冥》
(2) 又如:虎狼(比喻凶恶残暴的人);狼戾(比喻人的性格贪婪残暴,像狼一样凶狠);狼心(喻狠毒贪婪的心);狼心狗行(比喻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无耻);狼性(凶恶的心性)
(3) 急快 。如:狼忙(急促,匆忙);狼抢(仓皇的样子);狼奔兔脱(形容仓皇逃窜);狼狈周章(仓皇惊恐)
(4) 散乱,困窘 。如:狼当(困窘和颓丧的样子);狼跋(喻艰难窘迫);狼戾(谓散乱堆积;纵横交错)
(5) 笨,拙 。如:狼犺(亦作“榔槺”,形容物体长大笨重);狼伉(笨重;傲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long3 [东莞腔] long2 [沙头角腔] long2 [宝安腔] long2 [海陆丰腔] long2 [梅县腔] long2 [台湾四县腔] long2 [客语拼音字汇] long2 [客英字典] l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郎 | 魯當 | 來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lang | lɑ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