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黜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谪降贬黜。《后汉书·张奋传》:“自 昭帝 封 安世 ,至 吉 ,传国八世,经歷篡乱,二百年閒,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比。” 唐 白居易 《曲江感秋》诗之一:“ 元和 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 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清史稿·恭忠亲王奕訢传》:“ 穆宗 侍两太后奉 文宗 丧还京师,谴黜 载垣 等。”
引证解释
⒈ 谪降贬黜。
引《后汉书·张奋传》:“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歷篡乱,二百年閒,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比。”
唐白居易《曲江感秋》诗之一:“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清史稿·恭忠亲王奕訢传》:“穆宗侍两太后奉文宗丧还京师,谴黜载垣等。”
谴黜的网络释义
谴黜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责备,斥责)
(2) 同本义
谴,谪问也。——《说文》
谴,呵也。——《苍颉篇》
畏此谴怒。——《诗·小雅·小明》
闻而谴友。——《孔子家语·五行》
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后帝。——《西游记》
(3) 又如:谴谪(责备);谴斥(受责备);谴告(谴责警告);谴呵(谴责申叱);谴咎(谴责罪过);谴怒(怒责)
(4) 旧时官吏被贬或谪戍
又不得已而谴,则为之择地而居。——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5) 又如:谴谪(官吏因罪降级,调往边远地方);谴客(被贬谪的人);谴域(谪迁之地);谴逐(贬谪放逐)
名词
罪过
臣有大谴。——《北史·李彪传》
欲以改正思谴,除凶致吉。——《后汉书·蔡邕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黑,出声。本义:黑暗)
(2) 降职或罢免
黜,贬下也。——《说文》
黜,贬也,下也。——《玉篇》
黜陟幽明。——《虞书》。传:“退其幽者。”
何以黜朱于朝。——《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咸黜不端。——《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太守官而黜臧使者。——高适《书博鸡者事》
理乱不知,黜涉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3) 又如:罢黜百家;黜落(罢免,除名);黜升(官吏的罢免与升迁);黜放(革职放逐)
(4) 废除;取消
汤既黜 夏命。——《书·汤诰序》
爱季佗而黜 仆。——《左传·文公十八年》
王黜翟后。——《国语·周语》
君将黜嗜欲。——《庄子·徐无鬼》
(5) 又如:黜华(摈除文饰,不事虚华)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t7 [客英字典] tut7 [客语拼音字汇] cug6 zod5 [梅县腔] zhot7 [台湾四县腔] tut7 [宝安腔] cut7 t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黜 | 丑律 | 徹 | 術 | 入聲 | 質 | 合口三等 | 諄 | 臻 | thryt/thvit | ţʰĭuĕ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