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谪

qiǎn zhé [ qian zhe]
繁体 譴謫
注音 ㄑ一ㄢˇ ㄓㄜˊ

词语释义

1.官吏因犯罪而遭贬谪。 2.责备。

词语解释

  1. 亦作“ 谴讁 ”。贬降。

    《周书·李贤传》:“ 武成 二年,除 江州 刺史。既被谴謫,常忧惧不得志。”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 陆爽 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讁,所以反覆自陈,意在於此,不足为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天王乃降旨主断……谴謫各钦命总制所奏贬各监军,或贬为军帅,或贬为师帅。”

  2. 责备。

    朱自清 《别》:“他不曾容忍过伊仅有的、微细的谴谪,他常用语言压迫伊。” 许地山 《枯杨生花》:“我不是不依你,不过这村里只有我一个是‘读书人’,若有三分不是,人家总要加上七分谴谪。”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谴讁”。贬降。

《周书·李贤传》:“武成二年,除江州刺史。既被谴謫,常忧惧不得志。”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讁,所以反覆自陈,意在於此,不足为怪。”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天王乃降旨主断……谴謫各钦命总制所奏贬各监军,或贬为军帅,或贬为师帅。”

⒉ 责备。

朱自清《别》:“他不曾容忍过伊仅有的、微细的谴谪,他常用语言压迫伊。”
许地山《枯杨生花》:“我不是不依你,不过这村里只有我一个是‘读书人’,若有三分不是,人家总要加上七分谴谪。”

汉字详情

qiǎn [qian]
部首: 226
笔画: 15
五笔: YKHP
五行:
仓颉: IVYLR
四角: 3573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责备,斥责)

(2) 同本义

谴,谪问也。——《说文》

谴,呵也。——《苍颉篇》

畏此谴怒。——《诗·小雅·小明》

闻而谴友。——《孔子家语·五行》

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后帝。——《西游记》

(3) 又如:谴谪(责备);谴斥(受责备);谴告(谴责警告);谴呵(谴责申叱);谴咎(谴责罪过);谴怒(怒责)

(4) 旧时官吏被贬或谪戍

又不得已而谴,则为之择地而居。——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5) 又如:谴谪(官吏因罪降级,调往边远地方);谴客(被贬谪的人);谴域(谪迁之地);谴逐(贬谪放逐)

名词

罪过

臣有大谴。——《北史·李彪传》

欲以改正思谴,除凶致吉。——《后汉书·蔡邕传》

英文翻译

reprimand, scold, abuse

方言集汇

◎ 粤语:hin2

宋本广韵

zhé [zhe]
部首: 226
笔画: 13
五笔: YUMD
五行:
仓颉: IVYCB
四角: 30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啻( chì)声。本义:有意指摘,责备)

(2) 同本义

谪,罚也。——《说文》

罚罪者曰谪。——《通俗文》

国子谪我。——《左传·成公十七年》

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左传·昭公七年》

善言无瑕谪。——《老子》

穷年不相谪发。——《列子·力命》

公会齐侯于 泺,遂及 文姜如 齐。 齐侯通焉。公谪之。——《左传·桓公十八年》

室人交遍谪我。——《诗·邶风·北门》

(3) 又如:谪疑(指摘怀疑);谪我(谴责我);谪骂(责骂);谪谴(谴责);众口交谪

(4) 降职并外放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汉书·贾谊传》

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因劝酒蟠桃会,误犯天条谪翠微。——《封神演义》

(5) 又如:谪降(降级下放到边远地方);谪发(发配边疆);谪官(谪宦。谪吏。被贬降的官吏)

名词

(1) 被罚戍边的罪人

徙谪实之初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2) 缺点;过失

善言无瑕谪。——《老子》

英文翻译

charge, blame; disgrace; demo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k6
◎ 潮州话:dia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