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责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谴责;责问。
《新唐书·张镒传》:“ 乾元 初, 华原 令 卢樅 以公事譙责邑人 齐令詵 。”《明史·许进传》:“ 进 不引咎,三降严旨譙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如所作《不信者》暨《堂祥》二诗中,其怨愤譙责之切,与希冀之诚,无不歷然可徵信也。”
引证解释
⒈ 谴责;责问。
引《新唐书·张镒传》:“乾元初, 华原令卢樅以公事譙责邑人齐令詵。”
《明史·许进传》:“进不引咎,三降严旨譙责。”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所作《不信者》暨《堂祥》二诗中,其怨愤譙责之切,与希冀之诚,无不歷然可徵信也。”
谯责的国语词典
责备。
如:「这是他的无心之失,我们不要太过谯责别人。」
谯责的网络释义
谯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qiáo
名词
(1) 城门上的望楼
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
早听得谯楼禁鼓,却转初更。——《水浒传》
(2) 又如:谯门(设有望楼的城门)
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
(3) 谯鼓(谯楼更鼓);谯橹(城门上的守望楼);谯阁(即谯楼)
(4) 古县名 。秦置。在今安徽省亳县。如:谯居(指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
(5) 姓
动词
(1) 通“瞧”。瞭望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
(2) 通“诮”。责备
乡人谯之弗为动。——《韩非子·五蠹》
(3) 另见
qiào
动词
(1) 责备;谴责
谯娆,譊也。从言,焦声。——《说文》
谯,呵也。——《广雅》
誚让项羽。——《史记·樊哙传》。索隐:“责也。”
不谯呵。——《史记·万石张叔传》
另足荡游不作,老者谯之。——《管子·揆度》
(2) 又如:谯呵(大骂;申斥);谯励(督责勉励);谯怒(怒斥);谯谕(责问并使晓谕)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zé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朿(
)声。( )本义:债款,债务)(2) 索取(财物)
责,求也。——《说文》
往责于东邑。——《吕氏春秋·慎行论》
责之里正。——《聊斋志异·促织》
责一头。
以塞官责。
(3) 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
(4) 责备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无责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
(6) 惩罚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新五代史·梁家人传》
(7) 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
(8) 诘问
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
(9) 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
(10) 责令;要求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盐铁论·本议》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赦罪责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责成人之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
名词
(1) 责任,差使
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史记·项羽本纪》
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韩非子》
救护之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专责(专门担负的某项责任);权责(权力和责任);负责(担负责任);卸责(推卸责任);职责(职务和责任);罪责(罪行的责任)
(3) 另见
zhài
名词
(1) 欠别人的财物。后作“债”
听称责以傅别。——《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
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使无券契之责。——《管子·轻重乙》
博言负责数百万。——《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书·金滕》
宋多责赂于 郑。——《左传·桓公十三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齐策》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汉书·高帝纪上》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