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谗毁非议。
清 恽敬 《答赵青州书》:“ 敬 尝观之古人,其畜道德、能文章者,饥寒之外非復多变故,或家室违异,或朝廷歧阻,或毁败於谗讥,或展转於疾病。”
引证解释
⒈ 谗毁非议。
引清恽敬《答赵青州书》:“敬尝观之古人,其畜道德、能文章者,饥寒之外非復多变故,或家室违异,或朝廷歧阻,或毁败於谗讥,或展转於疾病。”
谗讥的网络释义
谗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毚(
)声。本义:说别人的坏话) 同本义谗,谮也。——《说文》
谗,诞也。——《韩诗外传》
谗口嚣嚣。——《诗·小雅·十月之交》
败言为谗。——《左传·昭公五年》
谗鼎之铭。——《左传·昭公三年》。服注:“疾谗之鼎。”
取彼谗人。——《后汉书·马援传》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谗谤(诋毁,诽谤);谗言冷语(毁谤、讥刺的冷言冷语)
名词
(1) 说别人坏话的人
谗与佞,俱小人也。——《论衡·答佞》
(2) 又如:谗人(喜欢恶意攻击、陷害贤良的人);谗夫(谗害他人的人)
(3) 谗言,陷害别人的坏话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诗·小雅·巧言》
采苓,刺晋献公也。 献公好听谗焉。——《诗·唐风·采苓序》
安帝信谗,无辜死者多。——《后汉书·五行志》
(4) 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洎李牧以谗诛。—— 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谗箭(谗言伤人像箭那样,说它既锐利又难以防备);谗阅(互相毁谤、争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幾(
)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2) 同本义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于人为可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讥呵(责问,责难);讥毁(非议诋毁);讥望(责怪)
(4) 讽刺;讥笑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5) 又如:讥讪(讥刺讪笑);讥言(讥讽的言论);讥弄(讥笑嘲弄);讥鄙(讥笑鄙视)
(6) 进谏;规劝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7) 又如:讥谏(劝谏);讥绳(劝谏和纠正)
(8) 查问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9) 又如:讥而不征(稽查外来商旅,但不征收税捐);讥察使(官名。掌查究奸伪);讥视(稽察);讥查(盘问检查);讥问(讥问)
名词
非难,指责的话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