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波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如汹涌波涛之谗言。
宋 陆游 《照潺湲阁下池水》诗:“谗波如崩山,孤迹则已危。” 钱仲联 校注:“ 刘禹锡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宋 文天祥 《端午感兴》诗:“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 荆 人祭 汨罗 。”
引证解释
⒈ 如汹涌波涛之谗言。
引宋陆游《照潺湲阁下池水》诗:“谗波如崩山,孤迹则已危。”
钱仲联校注:“刘禹锡《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宋文天祥《端午感兴》诗:“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谗波的网络释义
谗波
语出:宋 陆游 《照潺湲阁下池水》诗:“谗波如崩山,孤迹则已危。” 钱仲联 校注:“ 刘禹锡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宋 文天祥 《端午感兴》诗:“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 荆 人祭 汨罗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毚(
)声。本义:说别人的坏话) 同本义谗,谮也。——《说文》
谗,诞也。——《韩诗外传》
谗口嚣嚣。——《诗·小雅·十月之交》
败言为谗。——《左传·昭公五年》
谗鼎之铭。——《左传·昭公三年》。服注:“疾谗之鼎。”
取彼谗人。——《后汉书·马援传》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谗谤(诋毁,诽谤);谗言冷语(毁谤、讥刺的冷言冷语)
名词
(1) 说别人坏话的人
谗与佞,俱小人也。——《论衡·答佞》
(2) 又如:谗人(喜欢恶意攻击、陷害贤良的人);谗夫(谗害他人的人)
(3) 谗言,陷害别人的坏话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诗·小雅·巧言》
采苓,刺晋献公也。 献公好听谗焉。——《诗·唐风·采苓序》
安帝信谗,无辜死者多。——《后汉书·五行志》
(4) 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洎李牧以谗诛。—— 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谗箭(谗言伤人像箭那样,说它既锐利又难以防备);谗阅(互相毁谤、争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2) 同本义
波,水涌流也。——《说文》
规有摩而水有波。——《韩非子·八说》
起波涛。——《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
河渭为之波荡。—— 张衡《西京赋》
扬素波而挥连珠兮。——《文选·王褒·洞箫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洪波涌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 又如:波磔(向右下捺的一笔叫磔,波浪形的叫波磔);波查(苦难;折磨);波平如镜(水面平静如镜);波臣为虐(指水灾);波骇(水波激烈动荡。引申为受到震撼);波峭(指岩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后用以形容人物的威仪俊伟有风致)
(4) 涌流的水;流水
长桥卧波。——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波路(水路;航路);波流(水流;支流);波神(水神)
(6) 风波。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 。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轩然大波
(7) 目光流转;流转的目光
目流睇而横波。——傅毅《舞赋》
(8) 又如:眼波(形容流动如水波的眼睛);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波俏(俏丽)
动词
(1) 激荡,起水波
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2) 又如:波腾(波浪涌起的样子。多比喻众议激烈);波靡(随波起伏,顺风而倒);波荡
(3) 波及,推而及之。扩散 。又如:波及无辜(牵连到无罪的人);波累(连累;牵累);波害(扩散其害);波扰(波动烦扰)
(4) 奔;逃跑
各自波逃,信脚而走。——敦煌本《张义潮变文》
(5) 又如:波波(劳苦奔波的样子);波波碌碌(奔走忙碌的样子);波逃(逃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o1 bo5 [宝安腔] bo1 [东莞腔] bo1 [台湾四县腔] bo1 [客语拼音字汇] bo1 [海陆丰腔] bo1 [客英字典] bo1 [沙头角腔] bo1 [陆丰腔] bi1 bo1
◎ 潮州话:b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波 | 博禾 | 幫 | 戈一合 | 平聲 | 歌 | 合口一等 | 戈 | 果 | pua | pu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