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官名。谏议大夫。
《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 蔡州 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谏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子胥 力於战伐,死於諫议。”
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如 房玄龄 深识机宜, 马周 长於机变, 魏徵 少学纵横,然 房 长於书檄, 马 长於敷奏, 魏 长於諫议。”
引证解释
⒈ 官名。谏议大夫。
引《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
唐韩愈《感春》诗之三:“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
太平天囯洪仁玕《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⒉ 谏诤。
引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子胥力於战伐,死於諫议。”
⒊ 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引刘师培《<文章学史>序》:“如房玄龄深识机宜, 马周长於机变, 魏徵少学纵横,然房长於书檄, 马长於敷奏, 魏长於諫议。”
谏议的国语词典
直言规谏论议。
如:「若君上有过,忠直之臣必犯颜谏议。」
谏议的网络释义
谏议
近义词
谏议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2) 同本义
谏,证也。——《说文》
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
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
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
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谏阻纳质(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谏鼓(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又名“朝鼓”)
(4) 匡正;挽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5) 通“间”。离间
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唐· 皮日休《忧赋》
名词
(1) 谏官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晚出左掖》
(2) 又如:谏垣(谏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谏草(谏官的奏稿);谏院(谏官的衙署);谏议大夫(古官名。简称“谏议”。掌管谏诤及议论)
(3) 通“间”。间谍
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韩非子·八经》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