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诵

kè sòng [ ke song]
繁体 課誦
注音 ㄎㄜˋ ㄙㄨㄥˋ

词语释义

1.课读吟诵。

词语解释

  1. 课读吟诵。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二:“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於。”

引证解释

⒈ 课读吟诵。

金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之二:“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於。”

汉字详情

[ke]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JS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VWD
四角: 367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果声。本义:考核)

(2) 同本义(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

课,试也。——《说文》

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

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管子·七发》

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苏洵《上皇帝书》

(3) 又如:课其事业;课试(试验,考核);课绩(考绩)

(4)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后汉书》

(5) 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

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更四鼓。——《儒林外史》

(6) 又如:课子(教子读书);课读(按规定的内容和数量教授或学习)

(7) 征收赋税;差派劳役

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宋书·孝武帝本纪》

(8) 又如:课役(徵抽财税,分派徭役);课以重税

(9) 占卜

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奇中。——惠洪《冷斋夜话》

(10) 又如:课筒(占卜的签筒);课语讹言(胡说八道)

名词

(1) 教学科目 。如:必修课;基础课;主课;专业课

(2) 教学时间 。如:上四节课;一节语文课

(3) ∶教学课程的一部分;特指某一科目在单位授课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小时)完成的内容 。如:今日上两课;这个课本内容分为二十课

(4) 税款,税

免其课役。——魏征《隋书》

(5) 又如:国课;盐课;课口(唐时赋税有租、庸、调,其应纳赋税的人口称为课口);课户(应纳赋税的民户)

(6) 机关学校等行政上的单位(也叫科) 。如:总务课;特高课

(7) 日本政府各部司、局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 。如:外劣省亚洲局中国课

英文翻译

lesson; course; classwork

方言集汇

◎ 粤语:fo3

宋本广韵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CE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NIB
四角: 37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甬( 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2)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5)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7)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名词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英文翻译

recite, chant, repeat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