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

qǐng jūn rù wèng [ qing jun ru weng]
繁体 請君入甕
注音 ㄑ一ㄥˇ ㄐㄨㄣ ㄖㄨˋ ㄨㄥ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请君入瓮 qǐngjūnrùwèng

(1) 成语,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try what you have devised against other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 张鷟《朝野佥载 周兴》:“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成语辨析

君;不能写作“军”。

成语用法

请君入瓮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见“请君入瓮”。 《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唐秋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

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 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后用“请君入瓮”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牀,请君入瓮。”
亦作“请君入瓮”。 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仁人们或者要问:那么,我们竟不要‘费厄泼赖’么?我可以立刻回答:当然是要的,然而尚早。这就是‘请君入瓮’法。”
茅盾《子夜》八:“他向来是惯叫农民来钻他的圈套的,真不料这回是演了一套‘请君入瓮’的把戏。”

请君入瓮的国语词典

唐武后命酷吏来俊臣审问周兴,来俊臣遂因与周兴对食之际,假意向周兴请教刑求之道,周提出「请君入瓮,再以炭火烤之」的方法。后来俊臣遂以此法惩治周兴。见《新唐书.卷二○九.酷吏传.来俊臣传》。后喻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聊斋志异.卷十.席方平》:「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也作「请公入瓮」、「请兄入瓮」。

请君入瓮的网络释义

请君入瓮 (成语)

  • 请君入瓮是一个成语,读音是qǐng jūn rù wèng,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 请君入瓮的翻译

    俄语: бить противника его же оружием

    请君入瓮造句

    你过去整人惯了,现在来个请君入瓮,你也尝尝这被人整的滋味罢。
    我们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对方一来,就可请君入瓮了。
    抗战时,请君入瓮是我军常用的一种战略战术。
    他常用卧底的办法来对付咱们,今天咱们也用这办法,准能抓到他,这就叫做请君入瓮。
    我看我们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来个请君入瓮之计了。
    对付这种小人,且让我施巧计,请君入瓮。
    警察叔叔运用了请君入瓮之计,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他向来是耍诡计整人,想不到请君入瓮,落入自己所设圈套。
    巧的是这陷阱是他自己挖的,这下被推入后,真的是请君入瓮了。
    "请君入瓮"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上回我结婚被你老兄给闹惨了,今天天道循环,请君入瓮。
    结果,警方假装受骗,请君入瓮,趁交收时将骗徒当场就逮。
    当年他居心不良订此法,今天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给他来一个请君入瓮。
    这个人心机诡诈,早已设好陷阱,如果你贸然前去赴会,岂不中了他请君入瓮的奸计。
    人民警察早知罪犯会潜回家中,所以悄悄布下包围网,来了个请君入瓮。
    无故旷职一律记大过,这规矩是当初你自己订的[请君入瓮造句],现在就请君入瓮吧!
    上官云——赫赫有名的美女刑警队长,凭借精准的推理屡破奇案,一招请君入瓮再加循循善诱的谈话技巧更是令疑犯无所遁形,不打自招,威名远播。
    小王总是爱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来捉弄别人,小红请君入瓮把小王的东西藏了起来,让他也急一急。
    第一次进新房要学狗叫,这是你自己订的。来!请君入瓮!大伙洗耳恭听!
    第一次进新房要学狗叫,这是你自己订的。来!请君入瓮!扼伙洗耳恭听!

    汉字详情

    qǐng [qing]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GEG
    五行:
    吉凶:
    仓颉: IVQMB
    四角: 35727

    详细解释

    名词

    通“情”。情况,实情

    上下请通。——《墨子·尚同中》

    四璧而知请。——《管子·白心》

    动词

    (1)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2) 同本义

    请,谒也。——《说文》

    使人为秋请。——《史记·吴王濞传》。集解引律云:“秋曰请。”

    不得入朝请。汉律盖改周礼之觐为请也。——《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卿相造请禹。——《史记·酷吏列传》

    (3) 又如:请谒(拜见)

    (4) 请求;要求

    请,求也。——《广雅·释诂三》

    墓地不请。——《礼记·王制》

    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谷梁传·定公元年》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曹刿请见。——《左传·庄公十年》

    力请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请命乞身(请求离职退休);请一个示(请求指示);请了训(请求训示);请蠲(请求免除田赋);请期(婚礼之一,在行聘之后,请求女家同意婚期);请咨(请求给予咨文);请和(求和);请托(走后门;拉关系)

    (6) 询问

    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注:“犹问也。”

    (7) 又如:请仙(扶乩求仙,以卜休咎);请日(卜问吉日);请故(诘问其事故);请罪(责问对方己有何罪)

    (8) 召;邀请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9) 又如:请唤(请召呼唤);请会(一种邀请他人参加的小型贷款形式);请召(招请);请逆(请人往迎);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请香头(请巫婆下神);请不将(请不了;不能请)

    (10) 宴请 。如:请你们来吃晚饭;宴请(设宴招待);请状(请帖。邀请客人的通知);请客

    (11) 问候 。如:请病(看望、问候病人)

    (12) 告诉

    主人答,再拜,乃请。——《仪礼》。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13) 愿意 。如:请顺(愿意归顺);请服(愿意顺服)

    (14) 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

    请说之。——《墨子·公输》

    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请先言人之老少。——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5) 又如:请进来;请喝茶吧

    (16) 请教,请示

    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英文翻译

    ask, request; invite; pl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ng2

    宋本广韵

    jūn [jun]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VT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KR
    四角: 176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

    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帝清问下民。——《书·吕刑》

    克长克君。——《诗·大雅·皇矣》

    二十余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得明君。——《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忧其君。——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身名君宠。——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古时对帝王的一种尊称);君伐(君王的功绩);君位(国君之位);君长(国君与卿大夫;天子或诸侯);君体(人主的体统);君德(人主的德行或恩德);君侯(古代对列侯的尊称);君公(诸侯);君父(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君子医(术精德高的名医)

    (4) 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尤指君主国家所封的称号或封号

    君以十五之地存。——《战国策·魏策》

    (5) 又如:平原君;春申君;武安君

    (6) 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君有疾。——《韩非子·喻老》

    君之病在肌肤。

    君之病在肠胃。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 又如:诸君;李君;王君;祝君早安;请君光临;君子不羞当面(君子不以当面把话说清楚为羞)

    (8) 夫妇之间的尊称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杜甫《新婚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9) 又如:夫君;君姑(古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君舅(古时妻子称丈夫的父亲)

    (10) 主体 。如:君声(指五音中的宫声。据《礼记》所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指(左手的中指)

    (11) 姓。如:君平(指严君平。西汉时隐士,名遵,蜀(四川)人。汉成帝时在成都卜筮,每天得百钱后即闭门读《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愿为官)

    动词

    (1) 主宰、统治

    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

    (2) 又如:君火(中医称主宰神明之火)

    英文翻译

    sovereign, monarch, ruler, chief, prince

    方言集汇

    ◎ 粤语:gwan1
    ◎ 客家话:[陆丰腔] giun1 [梅县腔] giun1 [东莞腔] giun1 [客英字典] giun1 [海陆丰腔] giun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1 [台湾四县腔] giun1 [沙头角腔] giun1 [宝安腔] giu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舉云平聲合口三等kĭuənkyon/kiun
    [ru]
    部首: 222
    笔画: 2
    五笔: T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H
    四角: 800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2) 同本义

    入,内也。——《说文》

    他人入室。——《诗·唐风·山有枢》

    就不欲入。——《庄子·人间世》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3) 又如: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以便谈话);入对(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入览(看到);入迁(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入学(童生考取秀才);入山;入口;入帘(科举时期,考官进场阅卷)

    (4) 参加, 加入

    室人入又。——《诗·小雅·宾之初筵》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入舍布袋(上门女婿);入舍女婿(入舍);入释(参加佛教;进入佛门);入舍(做上门女婿);入脚(进身;指搭上关系);入队;入伙;入金马、登玉堂(考进翰林院。金马、玉堂指汉代的金马门和玉堂殿);入局(加入赌局);入团

    (6) 交、交纳

    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7) 又如:入粟(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捐取功名)

    (8) 接纳;采纳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其臣箴谏以不入。——《国语·吴语》

    野人莫敢入王。——《史记·楚世家》

    商君亡 秦归 魏, 魏怒不入。——《史记·魏世家》

    时上颇厌兵,入其言。——罗大经《鹤林玉露》

    (9) 与…相适应

    曲直之不相入。——《淮南子·主术》。注:“中也。”

    (10) 又如:入式(合乎程式);入道;入彀

    (11)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 贾谊《过秦论上》

    项伯即入见 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入阁拜相(进入内阁,成为宰相);入王(入朝晋见天子);入侍(入朝侍奉);入见(入宫进见);入宦(入官为仆隶);入相(入朝为宰相);入宿(入宫值宿);入贺(入朝庆贺)

    (13) 到达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 又如:入月(妇女孕期足月);入玄(达到玄妙的境界);入来(到来;进来);入脚(到临,开始);入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15) 侵入

    获大城焉曰入之。——《左传·文公十五年》

    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6) 又如:入犯;入抄(侵入抄掠)

    (17) 占据

    乃入据陈(地名)。——《史记·陈涉世家》

    (18) 又如:入席;入列;入主(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入官(从政,做官)

    名词

    (1) 收入,进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岁入;入不敷出

    (3) 古汉语声调之一——见“入声”

    英文翻译

    enter, come in(to), join

    方言集汇

    ◎ 粤语:jap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p8 [宝安腔] ngip8 [梅县腔] ngip8 [陆丰腔] gnip8 [客语拼音字汇] ngib6 [东莞腔] ngip8 [沙头角腔] gnip8 [台湾四县腔] ngip8 [海陆丰腔] ngi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人執緝A入聲開口三等侵Anʑĭĕpnjip/rip
    wèng [weng]
    部首: 435
    笔画: 8
    五笔: WCGN
    五行:
    仓颉: CIMN
    四角: 807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瓦,公声。本义: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2) 同本义

    罋,汲缾也。——《说文》

    瓮,瓶也。——《广雅·释器》

    罋,瓶也。

    (3) 按,“瓶”是汲水器,不是今天的所谓瓶

    抱甕而出灌。——《庄子·天地》。释文:“甕,字亦作瓮。”

    (4) 又如:瓮水(一瓮所装的水);瓮问(瓮下);瓮牖(以破瓮为窗,指贫寒之家);瓮头春(酒瓮的口);瓮天蠡海(自瓮窥天,以瓢测海。喻识见知浅)

    (5) 汲水罐

    井谷射鲋,瓮敝漏。——《易·井》

    (6) 盛酒浆的坛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礼记》

    (7) 大水缸

    四渎之浊,不方瓮水之清。——晋· 葛洪《抱朴子》

    (8) 借指酒 。如:瓮醅(酒);瓮精(对嗜酒者的讥称。犹“酒鬼”);瓮头(瓮头清。初熟酒。一说,酒名);瓮头香(好酒)

    动词

    (1) 装于瓮中

    好事者信之,没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清· 张岱《陶庵梦忆》

    (2) 鼻不畅通 。如:瓮鼻(鼻腔不畅,发声多带鼻音)

    (3) 使声音变沉

    野水吞人面,青山瓮马声。——《随园诗话》引春台《塞外》

    英文翻译

    earthen jar; jar for ashes

    方言集汇

    ◎ 粤语:ung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wung5 [客英字典] vung5 [台湾四县腔] wung5 [梅县腔] wu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一送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烏貢東一去聲開口一等qungh/unqʔu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