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

yǔ cí [yu ci]
繁体 語詞
注音 ㄩˇ ㄘ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语词 yǔcí

(1) 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words and phrases

(2) 逻辑学名词,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具有意义可用来代表事物的最小的词,文法学名词。今多称为“述语”或“谓语”

predicate

词语解释

  1. 话语;言辞;文句。

    《敦煌曲子词·女人百岁篇六》:“六十面皱髮如丝,行步龙钟少语词。” 明 李东阳 《曾祖考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越既修墓,封及累代,谨録语词,刻之贞石,以彰君赐扬祖德。”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南方之文,多属单行,语词浅显,乃古代之语也。”

  2. 文言虚字。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同字异义例》:“《诗·文王有声篇》:‘既伐于 崇 ,作邑于 丰 。’按:下‘于’字乃语词,上‘于’字则‘邘’之叚字也。”参见“ 语辞 ”。

  3. 旧时语言学名词。即谓语。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以言起词所有之动静者,曰语词。”

  4. 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引证解释

⒈ 话语;言辞;文句。

《敦煌曲子词·女人百岁篇六》:“六十面皱髮如丝,行步龙钟少语词。”
明李东阳《曾祖考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越既修墓,封及累代,谨録语词,刻之贞石,以彰君赐扬祖德。”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南方之文,多属单行,语词浅显,乃古代之语也。”

⒉ 文言虚字。参见“语辞”。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同字异义例》:“《诗·文王有声篇》:‘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按:下‘于’字乃语词,上‘于’字则‘邘’之叚字也。”

⒊ 旧时语言学名词。即谓语。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正名》:“凡以言起词所有之动静者,曰语词。”

⒋ 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语词的国语词典

指语法中「述语」、「说明语」、「表语」或「谓语」。

语词的网络释义

语词

  • 语词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 语词造句

    “强力意志”概念是尼采哲学的核心语词。
    眼珠的转动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眼皮跳”,来自一个法语词,意思是抽搐或痉挛。
    “慷慨的吝啬鬼”是一种语词矛盾的说法。
    当代口语语词辨识理论多主张语词的片段可以活化一组候选词,之后并引发了词汇竞争的过程。
    现在市面上有一本新世纪全球华语词典。这本词典就尝试把各地区的词、惯用法一一说明。
    清代笔记小说记录并解释了大量的俗语词,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语言材料。
    我们总认为说话的时候应该要去除任何嗯啊的发语词,特别是教导孩童语言的时候。新的研究发现这类发语词的停顿可能对语言学习是有其功用的。
    狼心狗肺、狼贪鼠窃、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翻开《成语词典》,关于狼的成语,竟寻不出一个褒义词来。
    在这个意义上,尼采哲学的神秘语词“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且二者并不矛盾。
    识别真实单词以及把它们与乱码区分开变得非常困难,这些真实单词中有许多在普通的英语词典上也无法查到。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外来词有着与其他词汇相异的独特一面,因此,探讨外来词的修辞特点十分必要。
    为了能提高记忆效率,既快又准确地掌握词汇,本文从列表记诵法、系统学习法、构词记忆法、大量阅读法及语境学习法等方面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成语是英语词汇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宗教生活、名人轶事、寓言神话和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
    表现出明显的联想散漫,从而导致完全无法实现交流,如“语词杂拌”或缄默症状。
    西格尔说,之所以出现对这种俚语词汇的需求,是因为传统的语言没能跟上科技的发展。
    第一部分,从“裁量”和“自由”两个语词出发阐释了自由裁量权的本义,即从最基本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自由裁量只指法官酌情处理问题的权力。
    在研究英语词汇学时,关于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法的几个专业术语常常会困扰人们。
    权衡再三,我走出家门向就近某摊书店迈开步伐,净挑《百科全书》与《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买。
    “枪”是军语体系中的基本语词之一,其词汇形式和意义的演化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理据,这是军语发生认知研究的一个典型个案。
    用作追述往事开头德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汉字详情

    yǔ,yù [y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G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MMR
    四角: 317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

    英文翻译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yu5

    宋本广韵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