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饰

wū shì [ wu shi]
繁体 誣飾
注音 ㄨ ㄕˋ

词语释义

1.虚妄粉饰﹐虚假不实。

词语解释

  1. 虚妄粉饰,虚假不实。

    《资治通鉴·汉王莽天凤三年》:“﹝ 莽 ﹞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春秋》记地震,《易·繫》坤动;动静辟翕,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 明 李贽 《与方訒庵书》:“则天地日月昭鉴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孙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诬饰之词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妇女·假昙阳》:“然和同三教,力摈旁门,语俱具 弇州 侍中,初非诬饰也。”

引证解释

⒈ 虚妄粉饰,虚假不实。 《资治通鉴·汉王莽天凤三年》:“﹝莽﹞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

《春秋》记地震,《易·繫》坤动;动静辟翕,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
明李贽《与方訒庵书》:“则天地日月昭鉴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孙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诬饰之词也。”
明沉德符《野获编·妇女·假昙阳》:“然和同三教,力摈旁门,语俱具弇州侍中,初非诬饰也。”

诬饰的网络释义

诬饰

  • 诬饰(诬饰)
  • 虚妄粉饰,虚假不实。《资治通鉴·汉王莽天凤三年》:“﹝ 莽 ﹞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春秋》记地震,《易·系》坤动;动静辟翕,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 明 李贽 《与方訒庵书》:“则天地日月昭鉴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孙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诬饰之词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妇女·假昙阳》:“然和同三教,力摈旁门,语俱具 弇州 侍中,初非诬饰也。”
  • 汉字详情

    [w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AWW
    五行:
    仓颉: IVMOO
    四角: 317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3)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4)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5)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 王度《古镜记》

    (6) 冤屈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

    英文翻译

    make false accusation; defam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328
    笔画: 8
    五笔: QNTH
    五行:
    吉凶:
    仓颉: NVOLB
    四角: 28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巾,从人,食声。人佩巾有装饰作用。本义:刷拭)

    (2) 同本义

    饰,刷也。——《说文》。按,字亦作拭。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3) 装饰;修饰

    运而有光者,饰也。——《大戴礼记·劝学》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史记·滑稽列传》

    豹饰。——《礼记·玉藻》

    君子不以绀緅饰。——《论语》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饰车(有彩漆文饰之车。大夫以上所乘);饰说(修饰美巧的文辞)

    (5) 掩饰,粉饰

    辩足以饰非。——《庄子·盗跖》

    饰省宣义。——《史记·秦皇纪》。正义:谓文饰也。”

    皆以情对,不能隐饰。——《汉书·范谤传》

    (6) 又如:饰非(明知其过失而加以掩饰);饰诈(矫饰诈伪);饰智(设巧使诈以欺骗他人);饰过(掩饰过失);饰伪(矫饰和虚伪);饰非遂过(知过不改而更加掩饰,因使错误形成)

    (7) 表扬,奖励

    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荀子·王制》

    (8) 又如:饰终(古代表扬死者尊荣的典礼);饰擢(奖励才能之士并加以拔擢任用)

    (9) 通“饬”。整饬;整治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管子·权修》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荀子·王制》

    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

    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贾谊《过秦论》

    名词

    (1) 饰物,装饰品

    青黄刻镂之饰。——《墨子·辞过》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首饰;衣饰;花饰;窗饰;饰巾(戴头巾为饰,而不加冠冕)

    英文翻译

    decorate, ornament, adorn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