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诡

wū guǐ [ wu gui]
繁体 誣詭
注音 ㄨ ㄍㄨㄟˇ

词语释义

1.虚妄诡谲。

词语解释

  1. 虚妄诡谲。

    晋 道恒 《释驳论》:“大道既隐,小成互起,诚哉是言!其诸诬诡谤慢,欲以苟济其违,求之圣言,固不容讥矣。”

引证解释

⒈ 虚妄诡谲。

晋道恒《释驳论》:“大道既隐,小成互起,诚哉是言!其诸诬诡谤慢,欲以苟济其违,求之圣言,固不容讥矣。”

诬诡的网络释义

诬诡

  • 诬诡(诬诡)
  • 晋 道恒 《释驳论》:“大道既隐,小成互起,诚哉是言!其诸诬诡谤慢,欲以苟济其违,求之圣言,固不容讥矣。”
  • 汉字详情

    [w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AWW
    五行:
    仓颉: IVMOO
    四角: 317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3)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4)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5)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 王度《古镜记》

    (6) 冤屈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

    英文翻译

    make false accusation; defam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宋本广韵

    guǐ [gui]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QD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VNMU
    四角: 377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2) 同本义

    诡,责也。——《说文》

    自诡灭贼。——《汉书·赵充国传》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汉书·京房传》

    (3) 又如:诡求(要求,责求);诡驳(责难驳斥);诡责(责备;责问);诡令(责令)

    (4) 违反,自相矛盾

    诡,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容服有仪谓之仪,反仪为诡。——《贾子道术》

    诡自然之性。——《淮南子·主术》

    古今诡趣。——《淮南子·辩亡论》

    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

    (5) 又如:诡故(违反本心);诡局(同诡句、诡论。哲学名词。加以肯定或否定都会获致相反结果的局面、论点或述句)

    (6) 隐蔽;隐藏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形容词

    (1) 怪异,奇异

    其名为吊诡。——《庄了·齐物论》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注:“奇异也。”

    殊形诡制,每各异观。——汉· 班固《西都赋》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 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诡形(奇异的形状);诡特(奇特怪异);诡喻(奇诡的比喻);诡说(虚妄怪诞的言论)

    (3) 欺诈;假冒

    持诡辩以中伤人。——《汉书·石显传》

    求利之诡缓。——《荀子·正论》。注:“诈也。”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汉书·苏武传》

    (4) 又如:诡对(以虚伪、欺诈的言辞对答);诡遇(打猎时不按礼法规定而横射禽兽);诡弊(欺骗蒙蔽);诡得(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英文翻译

    deceive, cheat, defraud; sly

    方言集汇

    ◎ 粤语:gwai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