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词

wū cí [ wu ci]
繁体 誣詞
注音 ㄨ ㄘˊ

词语释义

1.亦作"诬辞"。亦作"谶辞"。 2.虚假不实之词﹔言过其实之词。 3.特指诬陷之词。

词语解释

  1. 亦作“ 诬辞 ”。亦作“ 讖辞 ”。虚假不实之词;言过其实之词。

    汉 刘向 《说苑·贵德》:“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旧唐书·文苑传下·李华》:“ 华 进士时,著《含元殿赋》万餘言, 颖士 见而赏之,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 华 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 颖士 词锋俊发, 华 自以所业过之,疑其诬词。”

  2. 特指诬陷之词。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六:“去年夏,为仇家诬辞所及,幸得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诬辞”。亦作“讖辞”。

⒉ 虚假不实之词;言过其实之词。

汉刘向《说苑·贵德》:“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
《旧唐书·文苑传下·李华》:“华进士时,著《含元殿赋》万餘言, 颖士见而赏之,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 华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 颖士词锋俊发, 华自以所业过之,疑其诬词。”

⒊ 特指诬陷之词。

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六:“去年夏,为仇家诬辞所及,幸得脱。”

诬词的网络释义

诬词

  • 诬词
  • 【释义】:1.亦作"诬辞"。亦作"谶辞"。 2.虚假不实之词﹔言过其实之词。 3.特指诬陷之词。
  • 汉字详情

    [w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AWW
    五行:
    仓颉: IVMOO
    四角: 317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3)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4)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5)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 王度《古镜记》

    (6) 冤屈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

    英文翻译

    make false accusation; defam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宋本广韵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