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悖

wū bèi [ wu bei]
繁体 誣悖
注音 ㄨ ㄅㄟˋ

词语释义

1.谓言不由衷和谬误无知。

词语解释

  1. 谓言不由衷和谬误无知。

    《吕氏春秋·振乱》:“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诬悖之士,虽辨无用矣。” 高诱 注:“论説事情,固不知之,是为悖;实知之而自欺其心,是为诬。” 陈奇猷 校释:“固不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是为悖,已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则为欺心。”

引证解释

⒈ 谓言不由衷和谬误无知。

《吕氏春秋·振乱》:“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诬悖之士,虽辨无用矣。”
高诱注:“论説事情,固不知之,是为悖;实知之而自欺其心,是为诬。”
陈奇猷校释:“固不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是为悖,已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则为欺心。”

诬悖的网络释义

诬悖

  • 诬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wū bèi,指言不由衷和谬误无知。
  • 汉字详情

    [w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AWW
    五行:
    仓颉: IVMOO
    四角: 317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3)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4)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5)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 王度《古镜记》

    (6) 冤屈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

    英文翻译

    make false accusation; defam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宋本广韵

    bèi [bei]
    部首: 339
    笔画: 10
    五笔: NFP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PJBD
    四角: 94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孛( bèi)声。本义:违反,违背)

    (2) 同本义

    悖其所辞。——《荀子·正名》。注:“违也。”

    毋悖于时。——《礼记·月令》。注:“犹逆也。”

    故新相反,前后相悖。——《韩非子·定法》

    (3) 又如:悖言(违逆之言);悖暴(背理凶暴);并行不悖

    (4) 掩蔽

    上悖日月之明。——《庄子·胠箧》。司马注:“悖,薄食也。”

    山野悖其心迹,烟雾养其神爽。——《上刘右相书》

    (5) 叛乱

    周成王, 管、 蔡悖乱, 周公东征。——《论衡·恢国篇》

    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史记》

    形容词

    (1) 惑乱;糊涂

    足以喻治之所悖。——《荀子·正名》。注:“惑也。”

    先生老悖乎?——《战国策·楚策》

    (2) 又如:悖惘(昏聩了);悖耄(老朽昏庸)

    (3) 荒谬;谬误

    计有一二者难悖也。——《战国策·秦策》。注:“误也。”

    疏达而不悖。——《淮南子·原道》。注:“谬也。”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吕氏春秋·察今》

    (4) 又如:悖妄(荒谬狂妄)

    (5) 背谬,行不通

    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英文翻译

    be contradictory to, go counter

    方言集汇

    ◎ 粤语:bui3 bu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ut8 poi5 [海陆丰腔] put8 poi6 [梅县腔] put7 put8 [台湾四县腔] put8 poi5 [客语拼音字汇] pud6 [宝安腔] put8
    ◎ 潮州话:波锅6(倍)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蒲昧去聲合口一等buaih/buoybʰu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