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

wū gào [ wu gao]
繁体 誣告
注音 ㄨ ㄍㄠ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诬告 wūgào

(1) 捏造事实,伪造证据,陷害他人

捏造罪名诬告邻居以解脱他自己
frame;false accusation

词语解释

  1. 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

    《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颜师古 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餘则不论。”《旧唐书·于志宁传》:“时 洛阳 人 李弘恭 坐诬告太尉 长孙无忌 ,詔令不待时而斩决。” 明 海瑞 《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 萧乾 《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 炎发 劫盗。”

引证解释

⒈ 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

《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颜师古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餘则不论。”
《旧唐书·于志宁传》:“时洛阳人李弘恭坐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詔令不待时而斩决。”
明海瑞《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
萧乾《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炎发劫盗。”

诬告的国语词典

伪造、变造证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

诬告的网络释义

诬告

  • 诬告,读音wū gào,指的是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告发,陷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出自《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颜师古 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馀则不论。
  • 诬告造句

    反动警察审讯她时,她针锋相对地对诬告提出强烈抗议。
    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有右龙武将军李建玉,前陷吐蕃,久之自拔,为部曲诬告潜通吐蕃,皆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由是人皆属望。
    传统犯罪构成四分论在区别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这一重要问题上,引发了诸多争议。
    西汉大将周勃因被人诬告下狱,尽管他是“除吕安刘”功名盖世的右丞相,但一入囹圄即受狱吏“侵辱”。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谤和诬告陷害。
    你敢诬良为盗,诬告好人,该当何罪?
    都是一些小人见咱伺候皇后心生嫉妒,恶意诬告,请容咱明日向皇后娘娘辩白。
    事后还可能被对方诬告为你用作攻击他人的证据,以贬毁你受害者的地位。
    伊戾通过伪造证据向宋平公诬告当时的太子,使太子被杀。
    这是一个悲剧,讲的是一个寡妇被诬告杀人,屈打成招后被处极刑,然而在最后一幕中她阴魂出现,洗清了不白之冤。
    大人,按照我大清的律法,诬告要反坐啊!张虎和苟知县告的是收买民心,图谋不轨。
    而钟会、胡烈、师纂等人见邓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说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
    驾车人认为他们被诬告超速时,在发现这些相机有缺陷之后,可以要求查看电子监控拍到的照片。
    与此同时,严格区分诬告陷害与错告、误告的界限,以免误伤好人。
    是我抓着你的手写的吗?这晌子你要是说没有这回事,你就是诬告,诬告可是要反坐,你就要去坐牢。
    查无实据,恐怕是诬告。
    诬告陷害罪属于与行为犯、结果犯并列的情节犯。
    于是杨衙内向皇帝诬告白士中,说他“贪花恋酒,不理公事”,糊涂皇帝立刻授予他“势剑金牌”,前往潭州“标取”白士中首级。
    草民请当堂验尸,既说草民挖了孩童心肝去,那必有蛛丝马迹留下,若有证据证明是草民所为,愿请当堂伏法受诛,如不是,请诬告者自诛也。
    洪道德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在实名举报的情况下,被判作诬告罪的案例。

    汉字详情

    [w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AWW
    五行:
    仓颉: IVMOO
    四角: 317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3)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4)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5)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 王度《古镜记》

    (6) 冤屈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

    英文翻译

    make false accusation; defam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宋本广韵

    gào [gao]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TF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GR
    四角: 24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名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形容词

    通“皓”( hào)。光亮,洁白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英文翻译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u3 guk1
    ◎ 客家话:[梅县腔] gau5 [台湾四县腔] go5 gau5 guk7 [客英字典] gau5 kwuk7 [东莞腔] gau5 [海陆丰腔] go5 gau5 guk7 [宝安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4 go4 [陆丰腔] go5
    ◎ 潮州话:gao3(kàu) go3(kò)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到去聲開口一等kauh/kawk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