诨裹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头巾一类的东西。大多为教坊、诸杂剧人所戴用。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部又戴諢裹,其餘只是帽子幞头。”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百官酒,三臺舞旋,多是諢裹宽衫,舞曲破攧。”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教坊色长二人,在殿上栏杆边,皆諢裹宽紫袍金带义襴看盏。”
引证解释
⒈ 头巾一类的东西。大多为教坊、诸杂剧人所戴用。
引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部又戴諢裹,其餘只是帽子幞头。”
宋吴自牧《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百官酒,三臺舞旋,多是諢裹宽衫,舞曲破攧。”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教坊色长二人,在殿上栏杆边,皆諢裹宽紫袍金带义襴看盏。”
诨裹的网络释义
诨裹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言,军声。本义:开玩笑的话) 同本义 。如:诨话(开玩笑的话);诨语(逗趣的话);诨官(乐官);诨耍(打诨耍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包,缠)
(2) 同本义
裹,缠也。——《说文》
朱三百,裹。——《穆天子传》
富之以国裹。——《管子·君臣》。注:“谓财货所苞裹而藏也。”
无不裹也。——《吕氏春秋·本生》。注:“犹囊也。”
绿叶紫裹。——宋玉《高唐赋》
濯颖散裹。——郭璞《江赋》
乃取蒙冲头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资治通鉴》
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醊而哭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裹束(包裹束缚);裹足(包裹足部。亦作“果足”:盘缠,盘费);裹革(马革裹尸)
(4) 携带
吾闻开元中,下天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 唐· 孙樵《书褒城驿壁》
(5) 又如:裹粮策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裹持(包裹挟持,犹携带)
(6) 停止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 李斯《谏逐客书》
(7) 又如:裹足(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裹足不前(缠住脚不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8) 包罗;笼罩 。如:裹合(纠合;聚集);裹掖(包围);裹抹(遮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o3 [客英字典] kwo3 go3 [海陆丰腔] go3 [东莞腔] go3 [梅县腔] gwo3 [客语拼音字汇] go3 guo3 [宝安腔] go3
◎ 潮州话:lo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果 | 古火 | 見 | 戈一合 | 上聲 | 哿 | 合口一等 | 果 | 戈 | kuɑ | kuax/ku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