诔词

lěi cí [ lei ci]
繁体 誄詞
注音 ㄌㄟˇ ㄘˊ

词语释义

诔词 lěicí

(1) 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辞

funeral prayer or eulogy of the dead

词语解释

  1. 见“ 誄辞 ”。

引证解释

⒈ 见“誄辞”。

诔词的网络释义

诔词

  • 诔词(诔词)拼音lěi cí,注音ㄌㄟˇ ㄘㄧˊ
  • 解释,亦作“ 诔辞 ”,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辞。即诔文。
  • 诔词造句

    诗谶先成,以君才过终军之岁;诔词安属,顾我适当骑省之年。
    王世杰逝世后,陶希圣在诔词中云“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事’雪艇先生谓欤!先生勇于著作,怯于辩论。
    按,董讷,平原人,康熙六年进士,官编修。
    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第一人。

    汉字详情

    lěi [lei]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DIY
    五行:
    仓颉: IVQD
    四角: 35790

    详细解释

    动词

    (形声。从言,耒声。本义: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亦即为谥法所本。仅用于上对下)同本义,即今之致悼辞

    诔,谥也。从言,耒声。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者。——《说文》

    六曰诔。——《周礼·大祝》

    幼不诔长。——《礼记·曾子问》

    诔者,道死人之志也。——《墨子·鲁问》

    孔丘卒, 公诔之。——《左传》

    鲁君的嬖人死, 鲁君为之诔。——《墨子》

    名词

    (1) 哀悼死者的文章

    遗之日读诔。——《周礼·大史》

    (2) 又如:诔文(悼词。亦简称“诔”);诔赞(列叙死者生平事迹,并且赞美其德行的文辞)

    英文翻译

    eulogize, praise the dead

    方言集汇

    ◎ 粤语:loi6

    宋本广韵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