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标的

sù sòng biāo dí [su song biao di]
注音 ㄙㄨˋ ㄙㄨㄥˋ ㄅ一ㄠ ㄉ一ˊ

词语释义

民事诉讼程序作为一种解决民事纷争的手段,其特点是法院在诉讼程序中始终处于相对被动和消极的中立地位,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进行审理,公正地作出裁决,并保证其裁决的实现。

汉字详情

[su]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RYY
五行:
仓颉: IVHMY
四角: 327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2) 同本义

诉,告也。——《说文》

负孝公之周愬天子。——《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必东愬于齐。——《战国策·齐策》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起诉;上诉;公诉;诉呈(诉状);诉权(起诉和诉原的权利);诉辩(申诉并辩白);诉牒(诉状);诉告(上诉;告状)

(4) 告诉,说给人听

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三国演义》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与并肩携长,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诉怨(对人诉说怨愤之情);诉长道短(原原本本地向人诉说);诉事(陈诉事情);诉屈(申诉冤屈);诉言(诉说)

(6) 求,求助 。如:诉诸武力

(7) 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通“愬

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 晋侯。——《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伯寮愬 子路于 季孙——《论语·宪问》

英文翻译

accuse; sue; inform; nar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ou3

宋本广韵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WCY
五行:
仓颉: IVCI
四角: 38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2) 同本义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3)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4)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5) 又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

(6) 喧哗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汉· 东方朔《七谏·怨世》

(7) 谴责 。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

(8) 为人辩冤

汉武帝杀戾太子, 田千秋讼太子冤。—— 宋· 洪迈《容斋随笔》

(莽)在国三岁,吏上书讼冤 莽者以百数。——《汉书·王莽传》

(9) 又如:讼冤(申辩冤屈);讼屈(申冤,辩冤)

(10) 通“颂”。歌颂

一国为之讼。——《韩非子·孤愤》

深讼莽功德。——《汉书·王莽传上》

家给人足,讼声并作。——《易林·否之大有》

名词

诉讼者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形容词

(1) 通“公”。公开地,明白地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淮南子·兵略》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史记·吕太后纪》

(2) 又如:讼言(公开地说);讼刑(审慎用刑)

英文翻译

accuse; argue, dispute; litig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

biāo [biao]
部首: 420
笔画: 9
五笔: SF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MMF
四角: 4199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票声。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标,木杪末也。——《说文》

大本而小标。——《管子·霸言》

(3) 又如:标枝(树梢的枝条);标末(树梢)

(4) 末梢;事物的枝节或表面。与“本”相对

本标相应。——刘安《淮南子》

此所谓气之标。——《素问六·微旨大论》

(5) 又如:标季(末季,末期);治标;标本(本末。中医称后起为标,本原为本);标病(表面上的病症)

(6) 顶端

标出(塔顶露出)海云长。——唐· 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7) 又如:标颠(顶端,最高点)

(8) 柱竿之类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崔彦昭传》

(9) 又如:标抹(屋梁上的短柱)

赤城霞起而建标。——《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标之以翠翳。泛之以游菰。——《文选·郭璞·江赋》

凡坑陷井穴皆有标。——《新唐书·百官志》

(10) 又如:路标(交通标志);商标;浮标;标船(挂着标记的船,一般不会被劫掠)

(11) 给优胜者的奖品 。如:标首(首先拿出的赏钱);锦标;夺标

(12) 承包者向发包一方所标出的自己愿出的价钱 。如:投标;招标;开标

(13) 旗帜

梁祖( 朱全忠)自初起,每令左右持大赤旗,缓急之际,用以挥军, 祖自目为火龙标。—— 宋· 陶谷《清异录》

(14) 标准

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唐· 杜甫《赠郑十八贲》

(15) 又如:标的(准则,法则;标志,记号;靶子) 目标

大会射,设标的。——韩愈《国子助教薛君墓志铭》

(16) 又如:标鹄(标的) ;代表 。如:标程(模范,榜样);标轨(风范) ,风度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孔稚珪《北山移文》

(17) 又如:标格(风度,模范);标领(犹风仪);标态(风采神态) 清督抚等所辖绿营兵编制单位。相当于后来的团 。如:标下(督抚等管辖的绿营兵叫标。标下,即管辖下的官兵);标统(清代陆军制,统带一标的军官,称标统。相当于现在的团长)

(18) 古代武器名 。如:标子(古代武器的名称。用于投掷的标枪);标叉(用于投掷的叉)

动词

(1) 标明,显出

黄琬之早标聪察。—— 任昉《王文宪集序》

(2) 又如:标上号码;标树(标举,评价。同标置);标举(显示,标明)

(3) 题写

名标于奇纪(指《山海经》)。——《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4) 又如:标了牌票(填写了执行公务的凭照);标目(题写书文名称);标名(题名。列举姓名);标句(撰写词句);标注(犹批注)

(5) 显扬 。如:标榜(表扬,品评;公告用的榜文);标心(表明意愿);标白(显扬)

(6) 标立;建立 。如:标金(树立铜柱;即条金,为标准金条的简称);标帜(独树旗帜)

形容词

(1) 高 。如:标领(高出众表);标柱(高柱);标望(声望很高)

(2) 标致,俊美 。如:标脸(标致的模样);标秀(标致,秀美);标俊(标致俊美)

(3) 突出 。如:标拔(特出);标冠(首位)

英文翻译

mark, symbol, label, sign; stand the bole of a tree

方言集汇

◎ 粤语:biu1
◎ 潮州话:颇妖1 波腰1 ,piou1/piao1(phiau) biê1/bio1(pie)

宋本广韵

de,dí,dì,dī [de,di,di,di]
部首: 501
笔画: 8
五笔: RQYY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API
四角: 27620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3) 另见 dí;dì

副词

(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3) 必定;一定 。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4) 另见 de;dì

名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4) 另见 de,dí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possessive, adjectival suffix

方言集汇

◎ 粤语:d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e4 [沙头角腔] dit7 [宝安腔] d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英字典]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7 [东莞腔] d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tekt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