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牒

sù dié [ su die]
繁体 訴牒
注音 ㄙㄨˋ ㄉ一ㄝˊ

词语释义

诉状。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诉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张德远 以元枢輒受三省枢密院诉牒,虽是勋德重望,亦岂当如此!”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附录:“ 茅鹿门 云:‘吾作文时,屋瓦皆为动摇。’説得任鬙鬡可畏,想讼魁代人作诉牒时,当如此下笔。”

引证解释

⒈ 诉状。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张德远以元枢輒受三省枢密院诉牒,虽是勋德重望,亦岂当如此!”
清王夫之《薑斋诗话》附录:“茅鹿门云:‘吾作文时,屋瓦皆为动摇。’説得任鬙鬡可畏,想讼魁代人作诉牒时,当如此下笔。”

诉牒的网络释义

诉牒

  • 诉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sù dié,意为诉状。 出自于宋代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张德远以元枢辄受三省枢密院诉牒,虽是勋德重望,亦岂当如此!”
  • 汉字详情

    [su]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RYY
    五行:
    仓颉: IVHMY
    四角: 327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2) 同本义

    诉,告也。——《说文》

    负孝公之周愬天子。——《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必东愬于齐。——《战国策·齐策》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起诉;上诉;公诉;诉呈(诉状);诉权(起诉和诉原的权利);诉辩(申诉并辩白);诉牒(诉状);诉告(上诉;告状)

    (4) 告诉,说给人听

    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三国演义》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与并肩携长,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诉怨(对人诉说怨愤之情);诉长道短(原原本本地向人诉说);诉事(陈诉事情);诉屈(申诉冤屈);诉言(诉说)

    (6) 求,求助 。如:诉诸武力

    (7) 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通“愬

    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 晋侯。——《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伯寮愬 子路于 季孙——《论语·宪问》

    英文翻译

    accuse; sue; inform; nar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ou3

    宋本广韵

    dié [die]
    部首: 423
    笔画: 13
    五笔: THGS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LLPTD
    四角: 2409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片,葉( )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

    (2)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版,札也。——《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

    受牒而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截以为牒。——《汉书·路温舒传》

    王牒石记。——左思《吴都赋》

    (3) 又如:金牒;玉牒

    (4) 特指谱籍

    余读牒记。——《史记·三代世表》。索隐:“记系谥之书,以牒为之。”

    (5) 又如:谱牒;家牒

    (6) 通常由官方颁发的证明某事的文件

    昨夜军牒来,电兵万五千。——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

    (7) 如:通牒;牒文(公文;文书);牒旨(命令);牒署(办理;管理)

    (8) 书籍,簿册

    壮志异时 (将来) 开史牒。——宋·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其高第者上名牒。——《后汉书·质帝纪》

    (9) 讼辞,状子

    英文翻译

    documents, records; dispatch

    方言集汇

    ◎ 粤语:dip6
    ◎ 客家话:[东莞腔] tiap8 [台湾四县腔] tiap8 [宝安腔] tiap8 [海陆丰腔] tiap8 [梅县腔] tiap8 [陆丰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6 [客英字典] tia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協入聲開口四等depdʰi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