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冤

sù yuān [ su yuan]
繁体 訴冤
注音 ㄙㄨˋ ㄩㄢ

词语释义

诉冤 sùyuān

(1) 向人诉说冤屈

vent one's grievances

词语解释

  1. 亦作“诉寃”。诉说冤屈。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

  2. 见“ 诉冤 ”。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诉寃”。

⒉ 诉说冤屈。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让诉寃於帝。詔膺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刘长卿《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洪迈《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陈州民张矩,杀里中王裕家两人。知州田锡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陈若木者,以字行, 宜兴人,习刑名,痛裕公之为步云所卖也,乃代裕公夫人草诉寃之辞。”

⒊ 见“诉冤”。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让诉寃於帝。詔膺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刘长卿《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洪迈《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陈州民张矩,杀里中王裕家两人。知州田锡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陈若木者,以字行, 宜兴人,习刑名,痛裕公之为步云所卖也,乃代裕公夫人草诉寃之辞。”

诉冤的国语词典

对人陈述自己所受的冤屈。

诉冤的网络释义

诉冤

  • 诉冤亦作“诉寃”。诉说冤屈。
  • 诉冤造句

    我父亲忠厚嘴拙,现在被恶鬼欺凌,我要到阴间去,替父亲申诉冤气。
    哪有的事?这可是天大的冤枉呀,娘娘你就开恩吧,我也不诉冤了,但求这事能揭过就行。
    吕大兵跟我们玩这招,我们都没处诉冤去。
    风少一脸的委屈无处诉冤枉无人同情的指着宠儿,对我无情的痛心责骂。
    眼看父亲就要受刑,缇萦竟然想到直接给皇帝写信申诉冤情。
    几名广州官府官员苦口婆心,劝说游行的儒士们回去,但众人如何肯依,叫着要觐见皇上,诉冤求断。
    百姓诣阙诉冤,公卿上疏,劾奏许馘等人所举皆出于党私,是“放鸱枭而囚鸾凤”。
    我冤啊,我不是只看三个光着的身子吗?怎么来了七个,这我对谁诉冤去。
    包拯扮演大老爷,坐在个破桌子上一拍桌子,其他几个小孩两旁一站,像模像样的喊起威武,一个小孩喊道,大老爷升堂,有冤诉冤,有状告状。
    一个人要通过这样残酷的方式表达诉求,固然可怜可悯,但这种明显违法的“舍命诉冤”,于己于他人于社会,都为害甚大。
    噩耗传来,黄县丞又气又怒,亲自跑到贺县令面前告状诉冤。

    汉字详情

    [su]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RYY
    五行:
    仓颉: IVHMY
    四角: 327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2) 同本义

    诉,告也。——《说文》

    负孝公之周愬天子。——《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必东愬于齐。——《战国策·齐策》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起诉;上诉;公诉;诉呈(诉状);诉权(起诉和诉原的权利);诉辩(申诉并辩白);诉牒(诉状);诉告(上诉;告状)

    (4) 告诉,说给人听

    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三国演义》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与并肩携长,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诉怨(对人诉说怨愤之情);诉长道短(原原本本地向人诉说);诉事(陈诉事情);诉屈(申诉冤屈);诉言(诉说)

    (6) 求,求助 。如:诉诸武力

    (7) 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通“愬

    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 晋侯。——《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伯寮愬 子路于 季孙——《论语·宪问》

    英文翻译

    accuse; sue; inform; nar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ou3

    宋本广韵

    yuān [yuan]
    部首: 218
    笔画: 10
    五笔: PQKY
    五行:
    仓颉: BNAI
    四角: 37413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兔,从冖( )。“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或从冖,表示在房屋内。本义:屈缩;不舒展)

    (2) 同本义

    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说文》

    冤,曲也。——《广雅》

    冤颈折翼,庸得往兮!——《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冤,屈也”

    (3) 如:冤曲(弯曲);冤伏(屈伏);冤延(宛延。长曲的样子)

    (4) 上当;不合算 。如:花冤钱;白跑一趟,真冤

    (5) 〈方〉∶欺骗 。如:你别冤人

    名词

    (1) 枉曲,冤屈

    哀枯杨之冤雏兮。——《楚辞·离世》。注:“冤,烦冤也。”

    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冤苦钱(囚犯送给狱卒的贿赂);冤业(含冤的鬼魂)

    (3) 通“怨”( yuàn)。冤仇,仇敌

    无冤尤。——《盐铁论·毁学》

    掠拷冤滥。——《后汉书·杨终传》

    孤魂抱深冤。——韩愈《谢自然》

    (4) 又如:冤衍(冤仇;罪咎);冤业之症(指由于结冤造孽而得的病症);冤冤相报(冤家对头世世代代循环以恶相报)

    英文翻译

    grievance, injustice, wrong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1
    ◎ 客家话:[宝安腔] jen1 [客英字典] jen1 [台湾四县腔] jen1 [梅县腔] jan1 [海陆丰腔] zan1 [客语拼音字汇] yan1 [东莞腔] jen1 [沙头角腔] jen1
    ◎ 潮州话:uang1 (uang 旧时:uen)「潮州」uê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qyan/vanʔĭw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