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翫

fěng wán [feng wan]
繁体 諷翫

词语释义

亦作“讽玩”。

词语解释

  1. 亦作“ 讽玩 ”。讽诵玩味。

    《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然伤於浮艳,故为 后主 所爱幸。多有侧篇,好事者相传讽翫。”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序》:“曩过 伦敦 使馆,见 曾侯 案上有是书,讽玩数周,心益异之。”

引证解释

亦作“讽玩 ”。讽诵玩味。

《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然伤於浮艳,故为后主所爱幸。多有侧篇,好事者相传讽翫。” 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序》:“曩过伦敦使馆,见曾侯案上有是书,讽玩数周,心益异之。”

讽翫的网络释义

讽翫

  • 讽翫是词语,拼音fěng wàn ,释义为讽诵玩味。
  • 汉字详情

    fěng [fe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MQY
    五行:
    仓颉: IVHNK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2) 同本义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 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3)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4) 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李云传》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规劝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6) 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

    英文翻译

    recite, incant; satir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3

    宋本广韵

    wán [wan]
    部首: 626
    笔画: 15
    五笔: NRFQ
    仓颉: SAMMU
    四角: 11612

    英文翻译

    careless, play; a legendary archer

    方言集汇

    ◎ 粤语:wun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an3 [客英字典] ngan5 [海陆丰腔] ngan3 [梅县腔] ngan5 [宝安腔] ng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五換去聲合口一等ŋuɑnnguanh/ngu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