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喻

fěng yù [feng yu]
繁体 諷喻
注音 ㄈㄥˇ ㄩˋ

词语释义

讽喻 fěngyù

(1) 用委婉的言语劝说

advise;admonish

(2) 一种修辞手段,借说故事来表明事理

parable;allegory

引证解释

⒈ 见“讽諭”。

讽喻的网络释义

讽喻

  • 讽喻,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用比喻进行讽刺。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如诗词、对联、小说等,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 讽喻造句

    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时候,同样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陈垣“以史事讽喻今事”,援古证今,表达他的爱国思想。
    这本书是对拉丁美洲历史的一种讽喻。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笑话引申出"郑人买履"这句成语,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当然,结果是白居易的这些指陈时弊,鞭挞社会黑暗的谏章和讽喻诗,不仅触忤了权倖,同时也引起了最高统治者唐宪宗的不快。
    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讲究“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比较注重批判、审美、教育、讽喻的功能,到现在,这些功能还是需要的。
    中国传统文论中有所谓“变风变雅”“美刺”“讽喻”“讽谏”“不平则鸣”等等主张,就是在主张文学的反思和批判功能。
    该诗的喜剧讽喻法是显而易见的。
    张文认为“元和体”应包括元白讽喻诗。
    这首诗就画图生感,自然贴切,言简意深,从六朝的陈后主至隋文帝杨坚,诗人只是轻轻点笔,就达到了深刻的讽喻目的。
    以自然风景为主题,有时含有讽喻意义的作品。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他极有可能是通过该诗来讽喻皇帝,反映其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并对因革新而遭打击的官员表示深深的同情。
    这是一首诗人林升用来谴责南宋朝廷在国家多难的时候,却在杭州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喻诗。
    读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增强观察力、提高合群性、学会讽喻、懂得孝敬父母、辅佐君王,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科学知识。
    二世纪的诺斯替派使用希伯莱和基督宗教的作品,使用讽喻的方式去从它们那里散发出诺斯替的意义。
    诗人通过古代月中折桂为登科之典,讽喻只有“假羽翰”。

    汉字详情

    fěng [fe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MQY
    五行:
    仓颉: IVHNK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2) 同本义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 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3)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4) 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李云传》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规劝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6) 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

    英文翻译

    recite, incant; satir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3

    宋本广韵

    [yu]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ROMN
    四角: 680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俞声。本义: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

    (2) 同本义

    喻,告也。——《广雅》

    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乃留兵屯 荥阳,使使喻 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 吕氏之变而诛之。——《史记》

    (3) 晓喻;开导

    前后告喻,曾无悛改。——《三国志》

    (4) 又如:喻勉(开导勉励);喻教(开导教育)

    (5) 知晓;明白

    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皇疏:“喻,晓也。”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喻,晓也。”

    以喻客意。——《后汉书·杜笃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6) 又如:家喻户晓;喻旨(知晓旨意);喻愿(对某事明白并乐于为之);喻以利害;劝喻;不可以理喻

    (7) 比喻

    罕譬而喻。——《礼记·学记》

    在于早谕教。——《汉书·贾谊传》

    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8) 又如:喻名(比称;形容);喻为“生物树”

    英文翻译

    metaphor, analogy; example; lik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 客家话:[陆丰腔] ji5 [梅县腔] ji5 [宝安腔] ji3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戍去聲合口三等jĭujyoh/j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