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辞

sòng cí [ song ci]
繁体 訟辭
注音 ㄙㄨㄥˋ ㄘˊ

词语释义

诉状﹐状词。

词语解释

  1. 诉状,状词。

    《旧唐书·王求礼传》:“ 钦望 作色拒之,乃奏曰:‘ 秦 汉 皆有税算以赡军, 求礼 不识大体,妄有讼辞。’”《新唐书·太宗纪》:“敕中书令、侍中朝堂受讼辞,有陈事者悉上封。”

引证解释

⒈ 诉状,状词。

《旧唐书·王求礼传》:“钦望作色拒之,乃奏曰:‘ 秦汉皆有税算以赡军, 求礼不识大体,妄有讼辞。’”
《新唐书·太宗纪》:“敕中书令、侍中朝堂受讼辞,有陈事者悉上封。”

讼辞的网络释义

讼辞

  • 讼辞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òng cí,解释为诉状,状词。
  • 汉字详情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WCY
    五行:
    仓颉: IVCI
    四角: 38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2) 同本义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3)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4)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5) 又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

    (6) 喧哗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汉· 东方朔《七谏·怨世》

    (7) 谴责 。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

    (8) 为人辩冤

    汉武帝杀戾太子, 田千秋讼太子冤。—— 宋· 洪迈《容斋随笔》

    (莽)在国三岁,吏上书讼冤 莽者以百数。——《汉书·王莽传》

    (9) 又如:讼冤(申辩冤屈);讼屈(申冤,辩冤)

    (10) 通“颂”。歌颂

    一国为之讼。——《韩非子·孤愤》

    深讼莽功德。——《汉书·王莽传上》

    家给人足,讼声并作。——《易林·否之大有》

    名词

    诉讼者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形容词

    (1) 通“公”。公开地,明白地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淮南子·兵略》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史记·吕太后纪》

    (2) 又如:讼言(公开地说);讼刑(审慎用刑)

    英文翻译

    accuse; argue, dispute; litig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