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郑

xǔ zhèng [ xu zheng]
繁体 許鄭
注音 ㄒㄨˇ ㄓㄥˋ

词语释义

1.东汉经学家许慎﹑郑玄的并称。

词语解释

  1. 东汉 经学家 许慎 、 郑玄 的并称。

    清 黄遵宪 《感怀》诗:“洎乎 许 郑 出,褎然万人杰。”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其有通人志士,或笺注校勘,效忠於 许 郑 ;或束身自爱,归命於 程 朱 。”

引证解释

⒈ 东汉经学家许慎、郑玄的并称。

清黄遵宪《感怀》诗:“洎乎许郑出,褎然万人杰。”
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其有通人志士,或笺注校勘,效忠於许郑 ;或束身自爱,归命於程朱。”

许郑的网络释义

许郑

  • 许郑是东汉 经学家许慎、郑玄的并称。
  • 汉字详情

    [xu]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T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OJ
    四角: 38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2) 同本义

    许,听也。——《说文》。按,听从其言也。

    王子许。——《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武王伐纣平话》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书·金滕》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

    不可不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同意,承认);许肯(应允);许允(答应)

    (4) 同意,赞同

    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5) 事先答应给予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红楼梦》

    (6) 又如:许香愿(对神佛有所祈求时,提出事后给予的某种酬谢);许人(应允与人);许字(许配,许婚,许嫁。都指允婚)

    (7) 期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 陆游《书愤》

    (8) 又如:许身(立志,自我期许)

    (9) 相信

    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许,信也。”

    (10) 给予;奉献

    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史记·剌客列传》

    (11) 又如:以身相许;以身许国(许国:为国效命)

    名词

    (1) 处所,地方

    地里又远关山阻,无计奈,谩登楼,空目断,故人何许?——《西厢记诸宫调》

    不知何许人。——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古国名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3) 许昌的简称 。如:许都(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称许都。即今河南省许昌县);许洛(许昌、洛阳)

    (4) 表示大约的数量

    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引之长丈许。——《聊斋志异·促织》

    (5) 姓

    副词

    (1) 或许,可能 。如:他今天没来,许是生病了

    (2) :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后汉书》

    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代词

    (1) 这样,这般

    这江南方腊,起义已久,即渐而成,不想弄到许大事业。——《水浒传》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宋· 苏轼《次韵答文与可见寄》

    (2) 又如:许些(许多);许大(这样大;偌大;很大);许来大(许大);许大粗(这么大、这么粗)

    (3) 何,什么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容赴朔边?——唐· 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英文翻译

    allow, permit; promise; betroth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2

    宋本广韵

    zhèng [zheng]
    部首: 212
    笔画: 8
    五笔: UD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KNL
    四角: 878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2) 同本义

    郑,京兆县, 周厉王子 友所封。从邑,奠声。 宗周之灭, 郑徙 缯洧之上,今 新郑是也。——《说文》

    至于南郑。——《穆天子传》。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战国时为韩所灭。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4)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淫邪之音”

    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惟皇诫德赋》

    (5) 又如:郑音(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后多指俗乐)

    (6) 姓

    形容词

    (1) 郑重;慎重

    郑,重也。——《广雅》

    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汉书·王莽传》

    (2) 又如:郑重其事(对某件事持慎重、认真、严肃的态度)

    英文翻译

    state in today's Henan;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e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ang6 [宝安腔] cang3 [客语拼音字汇] cang4 [客英字典] chang5 [台湾四县腔] cang5 [陆丰腔] chang6 [东莞腔] cang3 [梅县腔] chang5
    ◎ 潮州话:dên7(tēⁿ) dêng6(tẽng)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