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诵

jì sòng [ ji song]
繁体 記誦
注音 ㄐ一ˋ ㄙㄨㄥ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默记背诵。

词语解释

  1. 默记背诵。

    宋 王珪 《诸科问经义奏状》:“将令士者悉以明‘六经’大法之归,固不专于记诵之功也。” 元 揭傒斯 《读书处铭》:“古者读书,学之一事。力行是务,记诵其次。”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一寸光阴一寸金》:“自七八岁至二十岁,所读得之书,至老犹能记诵,此际光阴是赤金。”

引证解释

⒈ 默记背诵。

宋王珪《诸科问经义奏状》:“将令士者悉以明‘六经’大法之归,固不专于记诵之功也。”
元揭傒斯《读书处铭》:“古者读书,学之一事。力行是务,记诵其次。”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一寸光阴一寸金》:“自七八岁至二十岁,所读得之书,至老犹能记诵,此际光阴是赤金。”

记诵的国语词典

默记所读的书而背诵之。

记诵的网络释义

记诵

  • 记诵是汉语词语,读音为jì sòng,意思是指默记背诵。
  • 记诵造句

    採用新的教学法,对于记诵片语的效果可以立竿见影。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方玄没有多想,重新回忆了一遍自己记诵深刻的四道题,又在草纸上抄写一遍,补了漏字之后。
    他心记许多流行歌曲,此时一一唱来,倒也动听,只苦了田树言,本来暗暗记诵胡斐刀法,却总被齐御风打岔。
    尝观道傍碑文,一过便能记诵;观人弈棋,棋局乱,粲复为摆出,不差一子;又善算术,其文词妙绝一时。
    五服与九族以及外亲、妻亲的关系非常复杂,因此,古人每每画为图表,以便查阅、记诵。
    方歌城默默记诵,半个时辰后感觉已经滚瓜烂熟。
    叶青天心道这些门规倒是简单,当下默默记诵,点头答应。
    经过这几天的记诵,丁齐差不多已经将自己需要的功夫,全部背下。
    且说洛阳有一人,姓李名源,字子澄,乃饱学之士,腹中记诵五车书,胸内包藏千古史。
    至于能完整记诵经义的女子,绝对是万中无一。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句,其功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在应付完了赵管事的考核,不用再费心记诵那些草药生长习性之后,他就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到了修炼武功心法方面。
    他们依次记诵并写下它,再与先知穆罕默德一起校阅。
    它由穆罕默德记诵,再对他的追随者口述。他们依次记诵并写下它,再与先知穆罕默德一起校阅。
    生恐睡一晚便都还给了师父,只好继续背诵,却又怕夜深惊扰了隔壁屋子里的干娘,最后,就演变成了默默记诵。
    为了明天历史课的考试,他正在仓促地记诵着史实和日期。
    到了中午,领着叶霜来此的阿齐准时出现,早已反复记诵的叶霜随即跟着他出了这幢小楼。
    夜已有些深了,林风还在认真记诵灵植大全,看到此书只剩下不多的几页,就知道近来他没少读这书。
    这个晚上,莫凡就一直坐在院子里,抬头仰望漫天星穹,心里默默记诵着自己编好的身份,还有那二十六个“祖传”。

    汉字详情

    [j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SU
    四角: 37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record; keep in mind, reme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潮州话:gi3

    宋本广韵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CE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NIB
    四角: 37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甬( 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2)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5)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7)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名词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英文翻译

    recite, chant, repeat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