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jì zhě [ ji zhe]
繁体 記者
注音 ㄐ一ˋ ㄓㄜ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记者 jìzhě

(1) 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和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

电视台的记者
reporter;newsman;newspaperman;correspondent;journalist

词语解释

  1. 指心念的旧交。

    唐 杜甫 《客堂》诗:“上公有记者,累奏资薄禄。” 仇兆鳌 注:“ 严武 曾封 郑国公 ,故曰上公。记,谓记念旧交。”

  2. 作记的人。

    宋 袁燮 《江阴军司法厅壁记》:“予以为书姓氏,列岁月,此记者之常体尔。”《朱子语类》卷三四:“后来记者却失上面一节,只做圣人自话记了。”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戒杀生论》:“ 秦 汉 儒者,恣其饕餮附会,记者则著之为教。”

  3. 记着,记住。

    元 马致远 《夜行船》套曲:“分付俺顽童记者,便 北海 探吾来,道 东篱 醉了也。”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二折:“宫监记者:但后宫妃嬪以下,有妬忌娘娘的,即时梟首示众。”

  4. 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釆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业人员。亦作为从事编辑、采访、评论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的统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新小説社记者接到了 死里逃生 的手书,及 九死一生 的笔记。” 许地山 《人非人》:“谣言,我不信。大概又是记者访员们底影射行为。”

引证解释

⒈ 指心念的旧交。

唐杜甫《客堂》诗:“上公有记者,累奏资薄禄。”
仇兆鳌注:“严武曾封郑国公,故曰上公。记,谓记念旧交。”

⒉ 作记的人。

宋袁燮《江阴军司法厅壁记》:“予以为书姓氏,列岁月,此记者之常体尔。”
《朱子语类》卷三四:“后来记者却失上面一节,只做圣人自话记了。”
明焦竑《焦氏笔乘·戒杀生论》:“秦汉儒者,恣其饕餮附会,记者则著之为教。”

⒊ 记着,记住。

元马致远《夜行船》套曲:“分付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明王骥德《男王后》第二折:“宫监记者:但后宫妃嬪以下,有妬忌娘娘的,即时梟首示众。”

⒋ 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釆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业人员。亦作为从事编辑、采访、评论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的统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新小説社记者接到了死里逃生的手书,及九死一生的笔记。”
许地山《人非人》:“谣言,我不信。大概又是记者访员们底影射行为。”

记者的国语词典

传播事业中负责采访新闻与撰稿的外勤人员。有时亦兼指编辑、评论、摄影、播报等新闻从业人员。可分为本埠记者、驻扎记者、通讯记者、特派记者和采访主任等。

记者的网络释义

记者 (从事采访和报道的工作人员)

  • 记者是在媒体中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的某者。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 记者 (词语释义)

  • 记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行业。主要从事新闻纪录,新闻报道等。记者要持证采访,也就是记者证。
  • 记者造句

    大学生毕业后,哥哥成了一名摄影记者。
    近来有几个心怀叵测的领导想拉拢某报记者。
    现在的记者鬼得很,无孔不入。
    记者给了米卢半瓶水,让他凑合着喝。
    老红军爷爷在家中接受了小记者们的采访。
    爸爸是记者,为了赶写稿件,常常工作到深夜。
    张叔叔是报社记者,见闻很广。
    当新闻记者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记者招待会气氛冷淡,提问者寥寥无几。
    记者要有强健的身体,才能够胜任繁忙的采访工作。
    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使他不知该如何作答。
    明星一出现,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地提出各种问题,要他回答。
    记者对新鲜事物都有敏锐的感觉。
    记者们摩肩接踵地坐在三排记者席上,紧挨着墙。
    记者决定前往事发地,进行深入报道。
    这几张记者拍摄的照片,捕捉到了运动健儿在赛场上拼搏的精彩瞬间。
    作为一名拍摄自然风光的报刊记者,他的足迹遍及五洲四海。
    记者采访了那位舍身救助落水儿童的少年。
    发布会上,记者总向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提问。
    最近,小丽被小记者团接收了,成为了一名小记者。

    汉字详情

    [j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SU
    四角: 37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record; keep in mind, reme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潮州话:gi3

    宋本广韵

    zhě [zhe]
    部首: 418
    笔画: 8
    五笔: FTJF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KA
    四角: 44600

    详细解释

    代词

    (1)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2)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 王衍《醉妆词》

    (3)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4)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5)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指代事或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7)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

    助词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形容词

    (1) 轻狂

    一时甜如蜜,一时辣如椒,没定准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时了?——明· 冯梦龙《桂枝儿·者妓》

    (2) 虚假,不老实

    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水浒传》

    (3) 通“诸”( zhū)。众多

    相总要者官谋士。——《管子·君臣上》

    天下遇,者监和。——《管子·五行》

    者生无易由言。——《盐铁论·散不足》

    名词

    假借,借口

    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了你和我哩!——《西游记》

    英文翻译

    that which; he who; those who

    方言集汇

    ◎ 粤语:ze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a3 [宝安腔] za3 [台湾四县腔] za3 [客英字典] zha3 [海陆丰腔] zha3 [陆丰腔] zha3 [东莞腔] za3 [梅县腔] zha3 [客语拼音字汇] za3
    ◎ 潮州话:zi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也麻三開上聲開口三等tɕĭacjax/tj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