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谐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加以训诲而使彼此和谐。
《晋书·姚兴载记下》:“臣诚不肖,不能训谐於弟,至 弼 构造是非,仰惭天日。”
引证解释
⒈ 谓加以训诲而使彼此和谐。
引《晋书·姚兴载记下》:“臣诚不肖,不能训谐於弟,至弼构造是非,仰惭天日。”
训谐的网络释义
训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2)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4)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 曹操《孙子》序
(5)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6)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 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7)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8)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9)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赞宁《宋高僧传》
名词
(1)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2)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3)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皆声。本义:和谐)
(2) 同本义(强调配合得匀称)
谐,和也。——《尔雅》
克谐以孝。——《书·尧典》
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夫妻谐老。——《初刻拍案惊奇》
(3) 又如: 谐当(妥当);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谐调(和谐);谐奏(和协地演奏);谐律(谐合于音律)
(4) 言语或行为有趣而引人发笑
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汉书·东方朔传》
心亲不复异新旧,使脱巾屦相谐嬉。——宋· 王安石《和刘贡甫燕集之作》
醉中共笑语,往往杂谐谚。——明· 高启《赠杨荥阳》
(5) 又如:谐易(诙谐平易);谐辞(戏谑之辞);谐谚(诙谐谚语);谐画(富于谐趣的话)
动词
(1) 办妥,办成功
恐事不谐,反遭其害。——《三国演义》
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宋史》
(2) 又如:谐当(妥当)
(3) 商定
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后汉书》
(4) 又如:谐价(议价成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ha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