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词

xùn cí [xun ci]
繁体 訓詞
注音 ㄒㄨㄣˋ ㄘˊ

词语释义

训词 xùncí

(1) 进行教导的言词或为教导传授给某人的言词

admonition;instruction

词语解释

  1. 帝王的诰敕文词。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虽官为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誥,第用其班次耳,不窜言於训词。” 宋 刘挚 《再辞免右仆射表》:“辞受非轻,殫愚诚而自列;训词申敕,邈天听之逾高。”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文》:“此(指誥敕)是皇帝语,即所谓口代天言者,古人谓之训词。”

  2. 旧指上对下教导和告诫的话。

    冰心 《离家的一年》:“校长的训词,他听得不甚清楚,只抬头看着墙上的照片。”

引证解释

⒈ 帝王的诰敕文词。

唐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虽官为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誥,第用其班次耳,不窜言於训词。”
宋刘挚《再辞免右仆射表》:“辞受非轻,殫愚诚而自列;训词申敕,邈天听之逾高。”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文》:“此(指誥敕)是皇帝语,即所谓口代天言者,古人谓之训词。”

⒉ 旧指上对下教导和告诫的话。

冰心《离家的一年》:“校长的训词,他听得不甚清楚,只抬头看着墙上的照片。”

训词的国语词典

教训的言语。如:「时过境迁,谁又能记得教官那些繁琐的训词呢?」也作「训辞」。

训词的网络释义

训词

  • 训词,解释帝王的诰敕文词。
  • 训词造句

    我永不忘记你的训词,因你用这训词将我救活了。
    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
    骄傲人编造谎言攻击我我却要一心守你的训词。
    从蒋公训词看张、杨两位将军发动兵谏的历史意义。
    我羡慕你的训词求你使我在你的公义上生活。
    恶人为我设下网罗我却没有偏离你的训词。
    愿你用手帮助我因我拣选了你的训词。
    后来,徐九经升任工部营缮司主事,乡亲们得知他要离开句容县,便动情地希望他临行前留下几句训词,以资纪念。
    我是属你的,求你救我,因我寻求了你的训词。
    我比年老的更明白,因我守了你的训词。
    我借着你的训词,得以明白。所以我恨一切的假道。
    他们几乎把我从世上灭绝,但我没有离弃你的训词。
    我所以如此,是因我守你的训词。
    我遵守了你的训词和法度。因我一切所行的,都在你面前。
    他手所行的,是诚实公平。他的训词都是确实的。
    你一切的训词,在万事上我都以为正直。我却恨恶一切假道。
    求你使我明白你的训词,我就思想你的奇事。
    你看我怎样爱你的训词。耶和华阿,求你照你的慈爱将我救活。
    每天早上,在挤满数百名游客的礼堂里,吴老先生都要发表冗长的训词,颂扬华西的辉煌——北京政府的智慧与远见。
    求你救我脱离人的欺压,我要遵守你的训词。

    汉字详情

    xùn [xun]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KH
    五行:
    仓颉: IVLLL
    四角: 32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2)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4)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 曹操《孙子》序

    (5)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6)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 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7)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8)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9)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赞宁《宋高僧传》

    名词

    (1)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2)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3)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英文翻译

    teach, instruct; exegesis

    方言集汇

    ◎ 粤语:fan3

    宋本广韵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