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

xùn gǔ [xun gu]
繁体 訓詁
注音 ㄒㄨㄣˋ ㄍㄨ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训诂 xùngǔ

(1) 解释古文字义

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gloss;glossary;commentary work on classics

词语解释

  1. 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

    《汉书·扬雄传上》:“ 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詁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唐 杨於陵 《祭权相公文》:“帝曰丝纶,代予言语,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詁。”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小学》:“詁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詁。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詁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詁之功大矣哉!” 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詁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詁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詁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 《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引证解释

⒈ 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

《汉书·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詁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唐杨於陵《祭权相公文》:“帝曰丝纶,代予言语,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詁。”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詁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詁。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詁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詁之功大矣哉!”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詁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詁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詁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训诂的国语词典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训诂的网络释义

训诂

  •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 训诂造句

    在训诂学中,他自立门户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是训诂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理学兴起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古代训诂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将汉藏比较用于训诂学,对早期汉语文献的解读是一条新路。
    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
    前人评语搜罗赅备,去取谨严,名物训诂各有笺释。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有训诂法、替换法和义素分析法。
    他在古汉语语法、修辞、训诂、金甲文字和汉书等方面造诣极深,创获很多。
    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研究整理传统训诂学中语境研究的成果,对于发展汉语科学,建立中国式的语境学将是必要的,有益的。
    音韵语法训诂等学科的研究、字典辞书的编纂以及汉字输入法的完善,应充分利用汉字构形的特点。
    纵观汉武尊经而后,旧学中最繁琐者为训诂小道,二千多年皓首穷经未能字字解透。
    本文是训诂学的两个有争议的案文,主张平等鉴于妇女的作用在教堂。
    就是训诂学,现代汉语也只有用训诂学的知识才能理解透。
    评赞类词语因为其词义的抽象性,在具体训诂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建国之后,文字训诂、考证之类的学问都被视为“抱残守缺”、旧学遗孽,乾嘉学派所提倡的训诂考证、实事求是治学的方法被排斥和否定,一切都要求新。
    作为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研究之大成的王念孙,自然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代表人物。
    先生曾告诉他,文字与音韵如鸟之两翼,只有训诂学才是这只鸟的主体。
    读经如果不探究其中的义理,只留心章句训诂,那就像买椟还珠一样,读再多也没用。
    方舆典礼音声训诂,无不各造其极,尤精于簿录。
    它涉及语法学、训诂学、修辞学等各门学科,研究省略对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汉字详情

    xùn [xun]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KH
    五行:
    仓颉: IVLLL
    四角: 32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2)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4)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 曹操《孙子》序

    (5)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6)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 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7)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8)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9)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赞宁《宋高僧传》

    名词

    (1)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2)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3)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英文翻译

    teach, instruct; exegesis

    方言集汇

    ◎ 粤语:fan3

    宋本广韵

    [gu]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DG
    五行:
    仓颉: IVJR
    四角: 3476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古,古亦声。本义: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同本义

    诂,训故言也。——《说文》

    (2) 后汉桓谭传郑兴传注皆引说文、训古言也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

    诂,训故言也。——《后汉书·桓谭传》注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汉书·扬雄传》

    (3) 又如:诂解(用当代语言解释古语);诂训(解释古书的文义。也用以指古言古义。同故训)

    名词

    (1) 古言古义;词语的意义

    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陆游《万卷楼记》

    (2) 又如:诂释(古言古语的解释)

    英文翻译

    exegesis, explanation; explain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