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鸮的别名。俗称猫头鹰。
宋 黄庭坚 《演雅》诗:“训狐啄屋真行怪,蠨蛸报喜太多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四·鸮》:“梟,训狐其声也。” 清 吴省钦 《慰忠祠》诗:“肉为飢鸟衔,骨为训狐擸。”
引证解释
⒈ 鸮的别名。俗称猫头鹰。
引宋黄庭坚《演雅》诗:“训狐啄屋真行怪,蠨蛸报喜太多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鸮》:“梟,训狐其声也。”
清吴省钦《慰忠祠》诗:“肉为飢鸟衔,骨为训狐擸。”
训狐的网络释义
训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2)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4)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 曹操《孙子》序
(5)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6)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 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7)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8)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9)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赞宁《宋高僧传》
名词
(1)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2)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3)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2) 同本义
朕狐疑。——《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
小狐汔济。——《易·未济》
狐鸣呼曰。——《史记·陈涉世家》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狐凭鼠伏。——《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狐丘(狐穴居之小山);狐白(狐腋下的白毛);狐兔(狐和兔);狐仙(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
(4) 喻坏人,小人 。如: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狐狼(喻奸诈凶恶);狐鼠(喻小人;坏人);狐鸣枭噪(喻小人嚣张);狐禅(异端邪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2 [沙头角腔] fu2 [东莞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客语拼音字汇] fu2 [陆丰腔] fu3 [宝安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胡 | 戸吳 | 匣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gho/hu | ɣ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