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勉
词语释义
训勉
(1) 教诲勉励
引证解释
⒈ 训教勉励。
引宋汪藻《宰臣星变待罪表》:“肆加训勉,冞积兢危。”
宋陆游《转太中大夫谢表》:“而臣猥以耄期,恭承训勉。”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
训勉的国语词典
教导勉励。
如:「导师常训勉他要堂堂正正的做人,不要再伤父母的心了!」
训勉的网络释义
训勉
训勉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2)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4)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 曹操《孙子》序
(5)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6)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 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7)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8)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9)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赞宁《宋高僧传》
名词
(1)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2)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3)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免声。本义:力所不及而强作)
(2) 同本义
勉,彊也。——《说文》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楚辞·离骚》
勉力不时。——《荀子·天论》
(3) 又如:勉意(勉强;勉为其难)
(4) 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尔其勉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注:“谓努力。”
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论衡》
(5) 又如:勉勉(努力的样子);勉旃(努力);勉农(努力从事农务);勉厉(努力)
(6) 勉励,鼓励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商君书·垦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不加勉,而民自尽竭。——《管子》
(7) 又如:勉学;勉勖(勉励);勉劳(勉励慰劳);勉厉(劝勉鼓励);勉慰(勉励安慰);勉喻,勉谕(晓谕,劝说)
(8) 通“免”。除去,脱掉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国语·晋语八》
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曾子立事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en1 [海陆丰腔] mien1 mien3 [客英字典] men1 men3 mien3 [陆丰腔] mian1 [客语拼音字汇] mian1 [东莞腔] men1 [沙头角腔] mien1 [台湾四县腔] mien1 mien3 [宝安腔] men1 | m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免 | 亡辨 | 明 | 仙B開 | 上聲 | 銑 | 開口三等 | 山 | 仙B | mĭɛn | mienx/mye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