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雠

tǎo chóu [ tao chou]
繁体 討讎
注音 ㄊㄠˇ ㄔㄡˊ

词语释义

1.见"讨雠"。

词语解释

  1. 讨究雠校。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序》:“或即目舒之,或讨讎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畧。”

  2. 亦作“ 讨讐 ”。讨伐寇仇。

    唐 贾餗 《敬宗谥议》:“圣朝既讨讐勘乱,明告四方,有司所宜率亿兆之心,极君亲之义,荐诚隆感,非愍而何?”

引证解释

⒈ 讨究雠校。

唐道宣《<续高僧传>序》:“或即目舒之,或讨讎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畧。”

⒉ 亦作“讨讐”。讨伐寇仇。

唐贾餗《敬宗谥议》:“圣朝既讨讐勘乱,明告四方,有司所宜率亿兆之心,极君亲之义,荐诚隆感,非愍而何?”

讨雠的网络释义

讨雠

  • 讨雠,讨究雠校。 唐道宣 《<续高僧传>序》也逐渐;亦作“ 讨讐 ”。讨伐寇仇。 唐贾餗 《敬宗谥议》有记载。
  • 汉字详情

    tǎo [tao]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FY
    五行:
    仓颉: IVDI
    四角: 34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2) 同本义

    讨,治也。——《说文》

    讨,诛也。——《玉篇》

    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人讨 陈叛。——《左传·襄公五年》

    (3) 讨伐;诛戮

    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左传·隐公九年》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讨贼督师。——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征讨(出兵讨伐);讨掩(讨伐掩捕。掩捕,乘人不备而捕捉);讨贰(征讨叛逆不忠的诸侯);讨贼(征讨叛逆或盗贼);讨乱(征伐乱事);讨荡(征讨扫荡)

    (5) 探究

    世叔讨论之。——《论语》

    (6) 又如:讨实(摸清;落实);讨究(探讨研究事物的道理);讨索(研讨探索)

    (7) 索取

    何辱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8) 又如:讨针线(讨零花钱;靠人过日子;受人节制);讨彩头(以祝贺主人吉利的名义索取财物);讨春(寻春,探春;旧时称卜卦算命)

    (9) 乞求 。如:讨分上(讨人情;讲情面);讨火(借火);乞讨(向人要钱要饭等)

    (10) 得到利益或利润 。如:讨彩(博得喝采);讨乖(博取乖顺的好感);讨野火(占别人便宜)

    (11) 诛杀

    讨,诛也。——《玉篇》

    是儿小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 柳宗元《童区寄传》

    (12) 娶 。如:讨亲(娶亲);讨老婆

    (13) 招致 。如:讨口牙(惹口舌);讨气(惹祸;令人厌烦);讨人怜;讨人厌;讨厌

    英文翻译

    to discuss; ask for, beg; demand; dun; marry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 潮州话:to2

    宋本广韵

    chóu [chou]
    部首: 811
    笔画: 18
    五笔: WYYY
    五行:
    仓颉: OGIVG
    四角: 20215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雔( chóu)声。本义:应答)

    (2) 同本义

    雠,犹应也。——《说文》。按,以言相当也。

    雠,对也。——《三苍》

    无言不雠。——《诗·大雅·抑》

    忧必雠也。——《左传·僖公五年》

    著之盘盂,属之雠柞。——《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雠祚(在筵席上宾主互相敬酒)

    (4) 校对文字 。如:雠定(校对考正)

    名词

    (1) (为仇的异体字)

    (2) 同“仇”。仇恨;仇怨

    怨偶曰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

    又众兆之所雠。——《楚辞·惜诵》。注:“大怨曰雠。”

    (3) 又如:雠怨(仇恨,憎怨);雠隙(猜忌、仇恨)

    (4) 同“仇”。仇敌

    反以我为雠。——《诗·邶风·谷风》

    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左传》

    英文翻译

    enemy, rival, opponent

    方言集汇

    ◎ 粤语:cau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