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债块

tǎo zhài kuài [ tao zhai kuai]
繁体 討債塊
注音 ㄊㄠˇ ㄓㄞˋ ㄎㄨㄞˋ

词语释义

方言。即讨债鬼。

词语解释

  1. 方言。即讨债鬼。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无冤不成夫妇无债不成父子》:“父负子,人谓其子讨债块;子负父,人谓其子还债货。”参见“ 讨债鬼 ”。

引证解释

⒈ 方言。即讨债鬼。参见“讨债鬼”。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无冤不成夫妇无债不成父子》:“父负子,人谓其子讨债块;子负父,人谓其子还债货。”

讨债块的网络释义

讨债块

  • tǎo zhài kuài ㄊㄠˇ ㄓㄞˋ ㄎㄨㄞˋ
  • 讨债块(讨债块)
  • 方言。即讨债鬼。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无冤不成夫妇无债不成父子》:“父负子,人谓其子讨债块;子负父,人谓其子还债货。”
  • 汉字详情

    tǎo [tao]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FY
    五行:
    仓颉: IVDI
    四角: 34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2) 同本义

    讨,治也。——《说文》

    讨,诛也。——《玉篇》

    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人讨 陈叛。——《左传·襄公五年》

    (3) 讨伐;诛戮

    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左传·隐公九年》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讨贼督师。——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征讨(出兵讨伐);讨掩(讨伐掩捕。掩捕,乘人不备而捕捉);讨贰(征讨叛逆不忠的诸侯);讨贼(征讨叛逆或盗贼);讨乱(征伐乱事);讨荡(征讨扫荡)

    (5) 探究

    世叔讨论之。——《论语》

    (6) 又如:讨实(摸清;落实);讨究(探讨研究事物的道理);讨索(研讨探索)

    (7) 索取

    何辱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8) 又如:讨针线(讨零花钱;靠人过日子;受人节制);讨彩头(以祝贺主人吉利的名义索取财物);讨春(寻春,探春;旧时称卜卦算命)

    (9) 乞求 。如:讨分上(讨人情;讲情面);讨火(借火);乞讨(向人要钱要饭等)

    (10) 得到利益或利润 。如:讨彩(博得喝采);讨乖(博取乖顺的好感);讨野火(占别人便宜)

    (11) 诛杀

    讨,诛也。——《玉篇》

    是儿小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 柳宗元《童区寄传》

    (12) 娶 。如:讨亲(娶亲);讨老婆

    (13) 招致 。如:讨口牙(惹口舌);讨气(惹祸;令人厌烦);讨人怜;讨人厌;讨厌

    英文翻译

    to discuss; ask for, beg; demand; dun; marry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 潮州话:to2

    宋本广韵

    zhài [zhai]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GMY
    五行:
    仓颉: OQMO
    四角: 25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责声。本作“责”,“债”为后起字。本义:欠别人的钱财)

    (2) 同本义

    债,债负也。——《说文新附》

    于是有买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论贵粟疏》

    (3) 又如:债壳子(负了一身债的穷官);债赖(债权人否认借债给他人);债累(负债;债务);债桩(比喻被债务包围的人);内债(国家向本国公民借的债);外债(国家向外国借的债);公债(国家向公民或向外国借的债);举债(借债);背债(欠债)

    (4) 喻指应兑现的事情或所造成的损失 。如:血债(残杀人民的罪行);几年没写书,对读者欠了一笔债

    动词

    (1) 借贷

    债车受载。——《穆天子传》

    (2) 讨债

    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更往债。——《百喻经》

    (3) 租赁

    债车受载。——《穆天子传》

    英文翻译

    debt, loan, liabilities

    方言集汇

    ◎ 粤语:zaai3
    ◎ 潮州话:zê3

    宋本广韵

    kuài [kuai]
    部首: 334
    笔画: 7
    五笔: FN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GDK
    四角: 451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鬼声。字本作“凷”,是个会意字,表示土块装在筐器之中。后来写作“塊”,变成了形声字,现在简化为“块”。本义:土块)

    (2) 同本义

    凷,墣也。从土,一屈象形。——《说文》。张舜徽注:“凵象盛土之器,而土在其中也。”

    凷,坚土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寝苫枕块。——《仪礼·丧服传》。释文:“土也。”

    大块噫气。——《庄子·齐物论》

    大块禀群生。——《文选 ·张华诗》。注:“谓地也。”

    石块丛起则历。——《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块阜(小土丘);块苏(土块和草堆。比喻卑微);块山(土墙)

    (4) 成块的东西 。如:把肉切成块;块子(成块状的形体);块聚(凝结成块)

    (5) 郁结的心思 。如:块磊(比喻郁结在胸中的愁闷或气愤)

    量词

    (1) 整体的一部分

    人运大石一块。——清· 邵长衡《青门剩稿》

    (2) 又如:一块布;一块石头;一块煤;一块方糖;一块肥皂;一块冰砖

    (3) 中国基本货币单位 。如:三块钱

    形容词

    (1) 孤独;孑然

    块然独立天地间。——《荀子·性恶》

    块然独立,则哀愤两集。——刘琨《答卢谌书》

    (2) 又如;块坐(独坐);块然(孤独;安适自得的样子);块独(孤独)

    英文翻译

    piece, lump; dollar

    方言集汇

    ◎ 粤语:faai3
    ◎ 潮州话:go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