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况

pì kuàng [ pi kuang]
繁体 譬況
注音 ㄆ一ˋ ㄎㄨㄤˋ

词语释义

亦作“譬况”。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见“譬况”。

词语解释

  1. 亦作“ 譬况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逮 郑玄 注六经, 高诱 注《吕览》、《淮南》, 许慎 造《説文》, 刘熙 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明 杨慎 《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 秦 汉 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 刘师培 《文说·和声》:“同一字而音韵互歧,同一音而形体各判。故‘读如’‘读若’,半为譬况之词;‘当作’‘当为’,亦属旁通之证。”

  2. 见“ 譬况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譬况”。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见“譬况”。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逮郑玄注六经, 高诱注《吕览》、《淮南》, 许慎造《説文》, 刘熙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明杨慎《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秦汉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
刘师培《文说·和声》:“同一字而音韵互歧,同一音而形体各判。故‘读如’‘读若’,半为譬况之词;‘当作’‘当为’,亦属旁通之证。”

譬况的网络释义

譬况

  • 譬况 亦作“ 譬况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
  • 汉字详情

    [pi]
    部首: 713
    笔画: 20
    五笔: NKUY
    五行:
    吉凶:
    仓颉: SJYMR
    四角: 706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辟声。本义:譬如,比喻) 同本义

    譬,喻也。——《说文》

    譬彼舟流。——《诗·小雅·小弁》

    能近取譬。——《论语》

    臣窃为公譬可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譬如(举例以比喻);譬犹(譬诸。譬若。譬如);譬况(比喻形容);譬谕(比喻)

    动词

    (1) 晓谕,使人知晓

    又譬诸外戚。——《后汉书》。注:“譬,晓谕也。”

    (2) 又如:譬称(用譬喻的言辞解说);譬类(以类相比喻)

    (3) 明白,晓得

    言之者虽诚,而闻之未譬。——《后汉书》。注:“譬,犹晓也。”

    英文翻译

    metaphor, simile, example

    方言集汇

    ◎ 粤语:pei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t7 [宝安腔] bi3 pit7 [梅县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东莞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 潮州话:p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匹賜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phjeh/phiehpʰĭe
    kuàng [kuang]
    部首: 204
    笔画: 7
    五笔: UKQ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MRHU
    四角: 36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兄声。本义:寒冷的水)

    (2) 同本义

    況,寒水也。——《说文》。段玉裁注:“未得其证。…古矧兄、比兄,皆用兄字;后乃用況字,后又改作况。”

    (3) 情形,景况(侧重于整个事物的概况)

    乱况斯削。——《诗·大雅·桑柔》

    客有问雁山游况者,聊以塞责,不足观也。—— 韩愈《雁山杂记》

    (4) 又如:况味(境况情味。有时专指境遇);闲况;状况;实况;战况;情况;盛况

    (5) 兄 。如:况老(方言。称哥哥);况汉(方言。称哥哥)

    (6) 姓

    动词

    (1) 比拟,比喻

    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入不能复为鬼,明矣。——王充《论衡》

    (2) 又如:每下愈况

    (3) 光顾;访问

    足下不远千里,来况齐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4) 通“贶”。赐予

    成(盛)名况乎诸侯。——《荀子》

    北面拜况。——《礼记·聘礼》

    亦无况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况使臣以大礼。——《国语·鲁语下》

    (5) 又如:况施

    连词

    (1)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况流俗乎。(流俗:指一般人,世俗之人。)——清· 刘开《问说》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何况在乡间那些没有声名的人呢?草野,与“朝廷”相对,借指民间。闻,这里应读“ wèn”,声名,声誉)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白居易《村居苦寒》

    (3) 又如:况乃(何况;况且)

    〈副〉,更加

    仆夫况瘁。——《诗·小雅·出车》

    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国语·晋语》

    又如:况瘁(益加劳瘁、憔悴);况复(更加)

    英文翻译

    condition, situation; furthermore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3
    ◎ 客家话:[宝安腔] kong3 [客英字典] kwong3 kong5 [东莞腔] kong5 [梅县腔] kwong3 [陆丰腔] kong5 [海陆丰腔] kong3 [台湾四县腔] kong3 [沙头角腔] kong3
    ◎ 潮州话:kuang3 (khù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一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許訪陽合去聲合口三等xĭwaŋhyangh/xvanq

    譬况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