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讯

jǐng xùn [ jing xun]
繁体 警訊
注音 ㄐ一ㄥˇ ㄒㄨㄣˋ

词语释义

危险紧急情况的消息。

词语解释

  1. 危险紧急情况的消息。

    刘立凯 《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六月六日》:“ 上海 罢市警讯,自五日傍晚传到 松 地后,是晚即有省立第三中学学生及东吴大学、圣经学校学生各向商会要求通知各商家一律罢市。” 茅盾 《过封锁线》:“然而这里离敌人的据点太近,不能不时时准备,一闻警讯,就立刻上山。”

引证解释

⒈ 危险紧急情况的消息。

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六月六日》:“上海罢市警讯,自五日傍晚传到松地后,是晚即有省立第三中学学生及东吴大学、圣经学校学生各向商会要求通知各商家一律罢市。”
茅盾《过封锁线》:“然而这里离敌人的据点太近,不能不时时准备,一闻警讯,就立刻上山。”

警讯的国语词典

危险、警告的讯号。

如:「发烧是身体对病菌入侵所发出的警讯。」

警讯的网络释义

警讯

  • 《警讯》(英文:Police Magazine),是香港电台电视部与香港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合作制作的电视节目,作为警民合作的桥梁,此节目自1973年起播放,内容包括宣扬扑灭罪行讯息、披露最新的犯案手法及趋势、呼吁观众提供案件消息以及介绍警察部门等等,由香港警务处派遣代表和艺人共同担任节目主持。《警讯》播映时间通常为逢星期五或六晚上7时,在无线电视翡翠台或者亚洲电视本港台播映。
  • 节目早期集中在比较轻微的案件及宣传少年警讯的活动及资讯,严重案件则由《绳之于法》报道。1996年,鉴于香港治安持续改善,香港电台将《绳之于法》的内容合并于《警讯》。过往《绳之于法》内容涉嫌极为恐怖的案件重演片段内容,以及在报道尸体发现罪案时,直接摄影受害人的死状的彩色照片等环节不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戏剧化的重演,不少更极具娱乐性。
  • 此外,在英文频道上播出的《警讯》是以Police Report的名字播出,每集长度约5分钟。
  • 警讯造句

    街上的每柱灯都像是在发出宿命的警讯有人在喃喃低语,不远处有盏灯,闪烁微光,欲灭。
    小说不再是发生警讯、预言休咎,不是因为现实里这类高低不等玉石相混的恫吓预言如今太多了,而是预言能对付的只是这些歧路性的、意外性的乃至于人无知犯错的一时灾难,无助于本质性的比方说人的基本处境、人终归得一死这样存在意义及其荒谬的思索不是吗?朱天文。
    吴男遭警方拘提后,警讯时否认犯罪,声称女模是自愿与他发生关系,甚至有签“亲密关系自愿书”。
    黄嫌警讯时否认涉案,直到妻子与长子坦承犯案,才俯首认罪。
    孔雀鱼需要氧气才能存活,所以当我们看到它们无力的浮游在水面上换气时,这就是一种警讯并代表饲养缸里的水中含氧量不足。
    地震警讯一传到,捷运局只有三十秒可以停驶捷运,你说是不是急如星火?
    本研究旨在探讨市场上爆发重大会计丑闻后,其所引发之上市柜公司董监事离职潮现象是否能作为公司经营状况与管理阶层道德操守不佳的警讯。
    少年警讯计划是警队与青少年之间的一道桥梁。
    每个传呼机报警讯息结束对股票项目取消。
    保育团体为受困的海豚发出警讯。
    可能是由于这些大月氏人一直生活于此,从来没见过外人,看见珍珍、紫苑走向城门口,便发出警讯。

    汉字详情

    jǐng [jing]
    部首: 713
    笔画: 19
    五笔: AQK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KYMR
    四角: 48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敬,敬亦声。本义:戒敕)

    (2) 同本义

    警,戒也。——《说文》

    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周礼·宰夫》

    所以警众也。——《礼记·文王世子》

    乃一篇之警策。——《文赋》

    今年或者大警晋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以警其余。——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警告;警励(告诫策励);警迹人(元代被列入盗贼户籍的人);警鼓(报警之鼓);警动(使人警觉悚动);警新(警策动人,语意新颖);警众(使众人警觉);警省(警觉省悟)

    (4) 戒备;防备

    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5) 又如:警巡(警戒巡视);警跸(古代为皇帝出行清道,严加戒备,断绝行人);警惧(警戒恐惧);警边(警戒边境)

    (6) 通“惊”。惊恐;惊动

    节循虚而警立。——《文选·陆机·叹逝赋》。注:“警犹惊也。”

    (7) 又如:警动(惊动;惊恐);警唬(吓唬,恐吓)

    名词

    (1) 警察的简称 。如:门警;民警;交通警;巡警;乘警;警廷(警察厅);警棍(警察值勤时拿的棍子);岗警;法警;路警

    (2) 警报

    盗贼之警。——宋· 苏轼《教战守》

    每有警。——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示警;告警;火警

    形容词

    (1) 敏悟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少:少年。)——《三国志·武帝纪》

    (2) 又如:警彗(机灵敏慧);警黠(警捷。机警敏捷);警省(佛教用语。彻悟)

    (3) 文章语意新妙凝炼的 。如:警句;警炼(警策精炼);警粉(警辟精粹)

    英文翻译

    guard, watch; alert, alarm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n3 [gin5] [东莞腔] gin3 [沙头角腔] gin3 [客英字典] gin3 [梅县腔] gin3 [宝安腔] gin3 [台湾四县腔] gin3 [gin5] [客语拼音字汇] gin3
    ◎ 潮州话:gêng6 [揭阳]gê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八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影庚三開上聲開口三等kiengx/kyankkĭɐŋ
    xùn [xun]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VNJ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讯,问也。——《说文》。按,字亦作询。汉宣帝名询。

    讯之占梦。——《诗·小雅·正月》。传:“问也。”

    多其讯。——《礼记·学记》。注:“或为訾,按,訾犹咨也。”

    执讯而与之书。——《左传·文公十二年》。注:“通问之官。”

    君尝讯臣矣。——《公羊传·僖公十年》。注:“上问下曰讯。”

    以讯首或告。——《礼记·王制》

    讯鞫论报。——《汉书·张汤传》。注:“考问也。”

    卒从吏讯。——《汉书·邹阳传》。注:“谓鞠问也。”

    乃讯申胥。——《国语·吴语》

    昼夜搒讯。——清· 张廷玉《明史》

    木讯者三人。——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讯定(审问判决);讯治(审问,处罚);讯责(审问罪状而加谴责)

    (3) 询问;请教

    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泛讯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红楼梦》

    (4) 又如:讯听(打听)

    (5) 责问,诘问

    歌以讯之。——《诗·陈风·墓门》

    讯予不顾。

    诏大臣至西宁卫讯理,按例赔偿。—— 清· 俞正燮《癸已类稿》

    (6) 又如:讯语(责问的言词);讯理(责问处理);讯让(又言词责告);讯语(责问)

    (7) 问候

    绸缪结风徽,烟温吐芳讯。——《文选·谢瞻文》

    (8) 又如:讯牍(问候的书信);讯尺(问候的尺牍);讯记(问候的书信)

    (9) 施以讯杖

    使坊市恶少年罗告富室,诬以罪恶,捕系地牢,讯掠取服。——《资治通鉴·唐太宗大历四年》

    (10) 又如:讯掠(拷打审问);讯疮(刑讯的创伤);讯考(拷问;刑讯)

    名词

    (1) 消息;音信

    有客山中至,言传故人讯。——储光羲《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

    (2) 又如:通讯;电讯;死讯;音讯;闻讯;简讯;零讯;喜讯

    (3) 信

    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荀子》

    (4) 又如:讯函(信函);讯报(文书信函);讯缄(信函)

    (5) 警报 。如:消防队闻讯赶来

    英文翻译

    inquire; ask; examine; reproach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