觜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詈语。即嘴脸。
宋 黄庭坚 《题摹锁谏图》:“使 元达 作此觜鼻,岂能死諫不悔哉。”《金史·毕资伦传》:“ 资伦 见 买住 。駡曰:‘ 纳合买住 ,国家未尝负汝,何所求死不可,乃作如此觜鼻耶!’”
引证解释
⒈ 詈语。即嘴脸。
引宋黄庭坚《题摹锁谏图》:“使元达作此觜鼻,岂能死諫不悔哉。”
《金史·毕资伦传》:“资伦见买住。駡曰:‘ 纳合买住,国家未尝负汝,何所求死不可,乃作如此觜鼻耶!’”
觜鼻的国语词典
嘴脸。含有轻蔑的意味。《金史.卷一二四.忠义传四.毕资伦传》:「国家未尝负汝,何所求死不可,乃作如此觜鼻耶。」也作「嘴鼻」。
觜鼻的网络释义
觜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zī
名词
(1) 即觜宿 。二十八宿之一,有觜一、(猎户座λ)觜二、(猎户座φ 1 )和觜三、(猎户座φ 2 )三颗星。如:觜觽(星座名。“觜宿”的早期名称);觜陬(十二星次之一)
(2) 另见
zuǐ
名词
(1) 猫头鹰类头上的毛角
段玉裁注:“角觜,萑下云:‘毛角’是也。毛角,头上毛似角者也。”
(2) 鸟嘴
裂膆破觜。——潘岳《射雉赋》
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文选·张衡·东京赋》
觜銛剑戟,爪握刀锥。——唐· 李白《壁画苍鹰赞》
(3) 又如:觜吻(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包括嘴、鼻子等);觜距(鸟的喙和爪。比喻捍卫的武力,亦即摧毁敌人的武器)
(4) 后用以指人的口,字亦作“嘴”
覆背腾其喉唇,武人历其觜吻。——《南齐书·刘休传》
(5)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
以绵幂铛觜瓶口,泻著瓶中。——《齐民要术》
(6) 口吻 。如:觜吻(指说话的口气)
动词
(1) 啄
无声细下飞啐雪,有骨已剁觜春葱。——《杜甫语》
(2) 龇,露
獠牙觜出赛银钉。——《西游记》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ui1 [客英字典] zui3 [台湾四县腔] zui1 [梅县腔] z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貲 | 即移 | 精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cie/zi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自,从畀(
),“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2)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鼻,主臭者也。——《说文》
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老子》
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白虎通》
肤灭鼻。——《易·噬》。虞注:“艮为鼻。”
鼻辨芬芳腥臊。——《荀子·荣辱》
(3) 又如:鼻哂(即嗤之以鼻。轻视、嘲笑的表情);鼻饮(用鼻饮水);鼻准(鼻子的尖端)。又指某些器物上的隆起或孔状部分。如:印鼻;针鼻儿;门鼻儿;鞍鼻
(4) 初始,发端
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方言十三》
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 汾隅。——《汉书·扬雄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6 [客英字典] pi5 [沙头角腔] pi5 [东莞腔] pi5 [客语拼音字汇] pi4 [台湾四县腔] pi5 [梅县腔] pi5 [宝安腔] pi3 [陆丰腔] p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鼻 | 毗至 | 並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bʰi | bjiih/bih |